在这个炎炎夏日,一部尚未正式上映的电影——《731》,却如同夏日的热浪一般,席卷了整个电影市场。截至8月1日,这部电影在猫眼平台上已有超过358万观众标记“想看”,而在淘票票上,也有高达197万名观众表达出了同样的期待。这一数据不仅打破了售票平台过往的“想看”纪录,也让《731》毫无悬念地登上了期待榜的顶峰,预示着它有可能成为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爆款之作。
回顾片方的宣传策略,他们曾宣布将于7月31日进行“全球预映”,这无疑是一个巧妙的营销手段,既为电影留了一条后路,以防无法全面上映,又成功地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许多观众看到“731”这个片名,下意识地将其与7月31日这个日期联系起来,仿佛这部电影会在这一天准时上映。然而,当7月31日这一天到来时,这部电影却未能如期与观众见面。
实际上,我们需要首先厘清一个基本事实:《731》这个片名的数字,并非指向一个具体的日期,而是一个充满血腥与罪恶的番号。它所指代的是一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最深重罪行的部队——侵华日军“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满洲第731部队”。这支由陆军军医中将石井四郎指挥的部队,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研究与实验基地,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
因此,《731》这个片名所蕴含的沉重含义,与“7月31日”这个日期并无直接关联。公众对于“7.31上映”的强烈期待,源于片方之前的“预映”声明以及对片名数字符号的直观联想。
然而,一个更为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最终未能如期进行“预映”?以及,关于“731”,我们究竟了解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揭示。
《731》电影的撤档,成为了一段引人关注的谜团,网络上关于其撤档原因的传闻此起彼伏,真伪难辨。在“文娱春秋”的深入剖析下,我们试图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事件背后更为接近真相的线索。
传言之一:内容尺度问题引发举报?
这种说法广为流传,声称部分家长对影片中血腥、残忍的画面表示担忧,认为这些内容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于是联名举报,进而促使影片下架。这一理由从表面上看似乎合理,因为731部队的罪行,即便只是文字描述,都足以让人心生寒意,其影像化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更是不言而喻。然而,这种说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我们并未见到官方机构发布的任何相关通告,也找不到任何参与举报的家长或团体公开证实此事。这种说法的源头多来自自媒体账号的猜测和演绎,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保护未成年人”这一容易引起社会共鸣的话题,为电影“消失”这一事件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且颇具煽动性的解释。
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这样的说法自然更容易传播,但同时也经不起深入推敲。
传言之二:触碰审查红线未过审?
与此相比,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具深度。有观众在网络上透露,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一位日本731部队的实验人员展开,他在目睹了种种非人道的罪行后,内心发生了转变,最终“良心发现”,开始拯救被用作实验材料的中国人。如果这一情节确凿,那么影片未能通过审查的原因或许就更为复杂。
将一场由军国主义驱动的、系统性的、带有明确种族灭绝性质的反人类罪行,转变为一个“坏人变好人”的个体救赎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争议。731部队的建立和运作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国策的直接体现,其成员是在国家意志的驱动下,系统性地参与了这场屠杀。这并非个别人的偶然失足,而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犯罪集团。
将如此沉重、复杂的历史用一个戏剧化的情节来概括,不仅可能模糊罪恶的根源,消解其体制性的邪恶,甚至可能为加害者提供开脱的借口。有消息称,正因为如此,影片被认为“整体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因此未能通过审查。
尽管这一说法同样缺乏官方证实,但从逻辑和原则上看,它比“家长举报”的说法更接近问题的核心。如何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在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历史真实的严肃性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道容错率极低的难题。
然而,“未过审查”的说法同样没有确凿证据。从影片社交媒体账号依然活跃的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出现重大问题。传闻三:影片质量堪忧,审查之外另有隐情?
在探讨电影撤档的诸多因素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审查政策的影响,还必须正视电影作为商业产品的本质属性。当视线转向《731》的导演赵林山,其过往作品的表现,不禁让人对其执导的新片产生一丝疑虑。回顾他的作品,《铜雀台》和《我的前任是极品》在豆瓣电影平台上的评分分别停留在5.3和5.5,这样的成绩显然未能达到观众对于及格线的期待。
这样的成绩单自然引发了公众的疑问:电影《731》撤档的背后,是否仅仅是由于外部审查的严格,抑或是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和叙事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准?片方在权衡利弊后,是否出于对影片质量的担忧,选择了以“择日再映”为名,退而求其次的撤档方式,以保住颜面?
这种猜测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它提供了一种相对平和,但更贴近电影产业运作逻辑的可能性。一部电影的命运,终究要受到题材敏感度、审查尺度以及自身品质的共同影响。而在这其中,电影本身的品质,才是决定其最终走向的关键因素。毕竟,一部电影的价值,不应仅仅由外部因素所决定,其内在的艺术魅力和叙事力量,才是检验其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在《731》这部作品尚未揭晓其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追溯那些在它之前,敢于直面并触碰那段沉重历史记忆的文艺作品。实际上,关于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影像与文字记录并非新鲜事物,它们如同历史的暗流,早已在各个时代背景下,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缓缓流淌,向世人揭露着那段被遗忘的黑暗岁月。
从早期的纪实文学,到后来的电影、电视剧,再到近年来的网络作品,关于731部队的文艺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真实的档案资料,还原了那段历史的残酷与荒谬;有的则通过虚构的叙事手法,让历史的阴影在银幕上重现,警示着后人不忘国耻,铭记历史。它们如同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沉痛的记忆,也照亮了人们追求和平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