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一个主导产业的兴衰,一场地缘局势的波动,甚至一次国家战略的调整,都可能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关税战、产业革命、内循环等大变局的冲击,这些变化对城市的经济走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在这波大潮中,哪些城市能够稳中有进,保持发展的势头?哪些城市却不幸掉队,面临发展的困境?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GDP这一关键指标,来一探究竟。2025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城市的GDP数据已经揭晓。在这份TOP50城市的GDP排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城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稳步增长,哪些城市则面临着发展的压力,增速放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份GDP数据,探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解读,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城市竞争中的规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综合观察,我国十强城市的格局依旧稳固,但在这其中,广州展现出了强劲的反弹势头,其与重庆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与此同时,杭州在竞争中也展现出了对武汉的领先优势,这一优势相较于之前有所扩大。
在万亿城市俱乐部中,宁波成功超越了天津,而青岛正逐步逼近天津,这两座城市与十强城市中的守门员南京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缩短。未来,关于第十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将是谁,仍然充满了悬念。
在四小省会城市中,济南、福州、合肥、西安之间的差距尚未出现显著扩大,这几座城市的竞争依然处于白热化状态。而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否,将直接决定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TOP30城市中,温州、大连、徐州有望在接下来两年内迈入万亿城市行列,其中温州可能将率先达成这一目标。
在TOP50城市中,榆林、鄂尔多斯这两大曾经的高速增长城市,如今却罕见地出现了名义负增长,其狂飙式的增长势头已不复存在,鄂尔多斯甚至退出了50强的行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名义增量、名义增速,仅具有简单的参考价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的真实增长情况。这是因为这些数据并未扣除经济普查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久前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中,新设的虚拟租金等因素导致各大城市的GDP普遍出现了上调,个别城市GDP的调增甚至超过了数千亿元,这进一步影响了我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判断。
然而,由于目前各地市尚未公布本季度的普查GDP数据,我们不得不采取一种初步核对初步核实的做法。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名义上的GDP增量普遍存在高估的情况。
以上海为例,在2025年上半年的名义GDP增量中,包括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五普)调整后的数据,总量达到了惊人的3876亿元。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一数据中扣除因五普调整而增加的部分,实际的GDP增量仅为1156亿元。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名义增量与实际增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如此,国家层面以及各省的季度普查数据已经正式对外公布。正如《GDP增长第一省,又变了》这篇文章所揭示的,各省的名义GDP增速普遍低于实际增速,这一现象正是“通胀平减指数为负”效应的具体体现。通胀平减指数,顾名思义,是指由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和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共同作用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各个城市的真实名义GDP增速也大多不会超过实际增速。特别是那些工业价格波动较大、以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大市为主的地区,其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之间的差距尤为显著。
进入02部分,我们关注到广州这座城市,它终于迎来了触底反弹的时刻。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广州的GDP达到了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为3.8%,这一增速相比一季度提高了0.8个百分点,标志着广州经济开始走上V型反转的轨迹。这一积极的转变无疑为广州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经过数个季度的沉寂与蓄力,广州的经济“三驾马车”——外贸、消费、投资,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全面回暖。尤其是工业增速,在经历四个季度的低谷后,终于迎来了正增长。
回顾过去几年,广州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产业的冲击的双重影响,这两大支柱产业曾一度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在这波挑战中,广州并未独木难支。事实上,除了这两大支柱产业之外,广州的其他产业也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在消费领域,广州上半年的消费增长达到了5.9%,这一增长率不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而且在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独占鳌头,展现出强大的消费驱动力。
在外贸领域,广州的表现同样亮眼。上半年,广州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25.2%,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固然有抢出口、抢转口的短期因素,但更反映出广州外贸的强劲韧性和持续发展潜力。
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广州正展现出其独特的转型魅力。尽管传统燃油车市场依然低迷,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却如同破土而出的嫩芽,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更是如同疾风骤雨,迅猛发展,领跑全国。
这一发展趋势,从广州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便可窥见一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了9.5%,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了17.1%,工业机器人增长了19%,民用无人机产量更是增长了37.7%,液晶显示模组产量的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倍。
在《第四次城市大洗牌》一文中,我们曾提到,未来将有三大赛道引领万亿级产业发展,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广州在这三个领域均未掉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然传统燃油车市场庞大,转型困难,但新势力如小鹏汽车等发展势头强劲。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州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正在构建全产业链优势。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广汽飞行汽车等龙头企业纷纷涌现,共同推动广州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广州凭借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双重优势,吸引了众多顶尖企业。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设立,更是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AI领域的领军企业纷纷落户广州,使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双雄汇聚之地。
当然,新兴产业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从前瞻布局到形成规模效应,需要时间的积累。但广州的积极转型态度,足以证明这座城市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拥抱未来。
那么,广州何时能重返GDP第四城的位置?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其他城市。南京、天津、宁波、青岛,谁将成为未来的第10城?自2020年首次超越天津,跻身第10城以来,南京能否保持这一地位,成为每年热议的话题。
起初,南京的竞争对手是天津,但随着宁波和青岛的崛起,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目前,宁波已经稳居第11城的位置,并且自去年GDP超过天津之后,今年上半年的领先优势有所扩大。宁波的发展势头迅猛,其能否在未来挑战南京,成为新的第10城,值得我们期待。
青岛,这座北方第三城,正逐渐缩小与天津的差距,未来有望跃升至北方第二城的宝座。宁波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关键因素,然而,这也伴随着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首先,宁波舟山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第二的大港。这一优势为宁波带来了巨大的外贸发展机遇,使其在外贸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次,宁波的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增长韧性。众多“隐形冠军”企业的崛起,极大地增强了宁波制造业的实力。据统计,宁波累计拥有单项冠军企业674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这一数字超过了深圳、上海、苏州,位居全国之首。
然而,宁波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隐忧。在全球关税战的大背景下,宁波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其外贸依存度高达80%,仅次于金华、深圳、东莞、厦门、苏州。这意味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宁波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正如《这是最依赖外贸的城市》一书所指出的,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如此之高,使得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得不更加谨慎应对外部风险。
当前,尽管关税战暂时进入休战期,其带来的冲击并未达到预期中的剧烈,但局势依然不明朗,外贸环境注定难以平静。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贸城市如何迎难而上,成为了对所有沿海经济大市的严峻考验。
在这场考验中,人均GDP最高的两座城市——榆林和鄂尔多斯,却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令人瞩目。这两座城市曾因其明星般的地位和飞速增长的GDP而备受瞩目,但如今,它们的名义GDP增速不仅大幅落后于实际增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作为当之无愧的“煤城”,榆林和鄂尔多斯的原煤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两位,煤炭产业无疑是这两座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煤炭,作为典型的黑金经济,其产量之庞大、产值之可观,往往能够迅速推动GDP的增长,进而带动人均GDP的飙升。
2024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高达28.9万元,位居全国首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榆林的人均GDP也达到了20.9万元,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并肩。然而,就是这样两座曾经的经济明星,如今却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困境,这无疑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深思。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划等号。尽管采矿业的繁荣确实为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这种收益往往显得相对有限。回顾过去几年,全球地缘政治的持续动荡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榆林和鄂尔多斯的GDP增速迅猛,一度超越了洛阳和襄阳,其中榆林更是跃升至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之首。
然而,自去年以来,能源和工业品价格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今年上半年动力煤价格更是触及了五年来的低点,焦煤和焦炭价格也创下了八年来的新低。这一现象意味着,尽管这两座城市的煤炭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价格下跌,总收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未能达到预期。
在衡量经济增长时,我们通常使用实际增速来衡量产量的增长,而总收入的变化则接近于名义增速。当产量增长而价格下跌时,名义增速自然会远远落后于实际增速。这种局面再次暴露了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弊端,一旦市场波动,经济便会随之产生剧烈震荡。
因此,在“黑金经济”之外,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多元产业。对于榆林而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备受期待;而鄂尔多斯则寄希望于光伏和风电产业的崛起。这种多元化的努力不仅适用于资源型城市,同样也适用于超大特大城市。
面对未来愈发不确定的挑战,培育多元产业、增强经济韧性、对冲外部风险,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石,确保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