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财税部门在财政收支方面同时发力,显示出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增加对人的投资,构建更加精准和可持续的财政框架,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
首先,财税部门在税收政策上采取了多项措施。针对内卷化竞争,通过整治和促进税收公平,有效提升了财政收入。过去一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创下年内新高,得益于反内卷政策带来的利润修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得到显著支持。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孙鲲鹏指出,反内卷措施有助于遏制行业恶性竞争、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从而培育出更具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优质税源。
在税制改革方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最近恢复了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的增值税征收,适时调整免税政策,缩小不同债券间的税负差异,引导资金流向信用债市场。国家税务总局还首次披露了“新三样”领域的偷税漏税案件,致力于营造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表示,下半年财政部门可能会围绕税制公平、政策精准、征管从严推进改革,包括清理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洼地”,减少政策套利;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行业,限制落后产能等。
在支出政策上,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领域的公共预算支出力度加大,支出结构转向“投资于人”更加明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也将更多支持民生保障、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共同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首次实施了全面、普遍、直接的育儿补贴政策,以及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政策贴息,一系列旨在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并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近期密集出台,显示出我国宏观政策导向正在加快向民生福祉和消费促进转变。
同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据地方政府公开信息,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可能高达5000亿元,并将精准施策,为支柱产业和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华泰证券预测,如果今年年底前这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得以落实并产生实效,有望推动基建投资增长约2个百分点。财政政策工具箱正逐步扩展,形成更加全面和精准的体系。新增的财政政策工具,在短期之内,如同强心针一般,激发消费动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在中长期,则如同肥沃的土壤,支持产业投资和创新,培育新的生产力。
展望下半年,专家们普遍预期,财政政策将继续遵循“更积极、更精准、更可持续”的原则,在刺激消费和“投资于人”两大方面,同步发力。孙鲲鹏预计,下半年还将推出一系列新的财政措施,例如增加企业社保补贴、设立临时性公共岗位,以减轻青年就业压力;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助学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此外,可能通过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养老和育儿补贴等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
然而,财政补贴也可能加剧财政收支的紧张平衡风险。对此,政府可以利用产业引导基金、中长期国债等工具。近年来,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在创新财政资金运用、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广州市财政局和江苏省财政厅在预算调整方案中均表示,将划拨一定规模的专项债券资金用于政府投资基金。
王桦宇进一步建议,未来应向居民和家庭金融消费以及小微市场主体提供财政贴息,以支持绿色家电、教育培训消费,并促进文化旅游、养老和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加速出台离境退税商店和市内免税店的财税补贴政策,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