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蜿蜒五千余里、滋养亿万生灵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的关注和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亲自走访黄河沿岸的9个省份,并在分段召开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项安排。在《看见美丽中国》特别节目中,我们沿着黄河的路径,从上游到下游,见证了这条母亲河的显著变化。
今年夏季,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的潼关水文站通过光电测沙仪观测到,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已从往年的平均27.5公斤降至2024年的5.76公斤。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黄河的水量,也改善了水质。截至目前,黄河已连续26年未发生断流;黄河干流的水质连续三年稳定在Ⅱ类,流域内优良水体的比例连续两年超过90%。
然而,在上世纪末,黄河频繁出现断流现象,给流域生态和民生带来了严重影响。1997年,黄河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严重时,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魏向阳指出,黄河的基本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水资源短缺是最大的矛盾,生态脆弱是黄河面临的最大问题。黄河保护治理的难点在于既要治水又要治沙。
为确保黄河的安澜,实施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全面规划。上游地区,重点关注沙漠化防治,减少泥沙含量。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边缘,记者见证了流沙被“锁定”的过程。通过固定孔兑两侧的沙子,减少泥沙入河,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保护孔兑,从而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上游的砒砂岩治理也是一个难题,但通过种植樟子松、沙棘等措施建立防护林,并在平缓的坡地修建梯田、种植果树,已取得显著成效。
中游地区,尤其是山西段,记者见证了黄河水质的显著提升。汾河流域因过度开发导致河水污染严重,但通过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实施地下水超采的治理,并对城镇和乡村的生活污水进行严格处理,汾河太原段的天然河道上已建成了世界级的皮划艇比赛训练基地,沿岸的生态湿地公园也已建成。预计到2024年底,汾河的水质将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从而有效保障了流入黄河的水质达标。
下游地区,河道滩区的综合整治成为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在河南新乡,记者目睹了昔日荒废的河滩生态的转变。自2014年起,河南省对滩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重建,并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了严厉打击,现在的河滩焕发了生机,瓜果飘香。
在黄河入海口,加强湿地保护成为改善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报道,黄河在此与渤海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黄蓝相间的景观。得益于中游小浪底水库二十多年的持续调水调沙,下游的淡水供应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当地通过疏通水系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黄河保护策略已由原先的省区各自为政模式,转变为全流域上中下游的协同管理。一系列重大生态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工程,正稳步实施;黄河“几字弯”等重点战役亦在积极推进中。三江源和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快速建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共同保障了黄河的生态安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李荣容指出,将统一调度纳入《黄河保护法》是我国在大江大河管理领域推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的创新举措。这一做法成功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几乎每年断流的状况,并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提供了中国模式的成功案例。
如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条母亲河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