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二十余载,水先生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他的动画长片《浪浪山小妖怪》自上映以来,犹如蓄势待发的巨浪,票房势头强劲,势头未减。截至当前,票房已经华丽地突破了6亿大关,成功超越了《大鱼海棠》,荣登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的宝座。业内人士的预测更是令人振奋,影片的总票房也从最初的9亿预期,一路飙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7.70亿。
《浪浪山小妖怪》的灵感源自于短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这部短片独具匠心,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打破常规,将《西游记》中司空见惯的配角——小妖怪,塑造为故事的绝对主角。在这部作品中,一向风光无限的孙悟空不得不退居幕后,仅以三根毫毛和一道剪影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眼前,为这个小妖怪的世界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中,主角小妖怪的形象与创作者於水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紧密相连。自动画学院毕业后,於水已在动画领域耕耘了二十载,他不仅独立创作动画电影,还在高校动画系担任教职。直到这部作品《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的出现,才为他开启了制作动画长片的大门。
在与於水的交流中,毒眸深深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学者般的谦逊与耐心,以及一种源自朴素平等意识的换位思考。於水曾提及,《西游记》中的妖怪往往被描绘成反派,轻易被孙悟空制服,而我们往往习惯于站在孙悟空的角度,忽略了妖怪们的悲欢离合。他希望建立一种新的视角,让公众看到妖怪们也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家庭和烦恼,一个在《西游记》的主流叙事中未曾被触及的世界。
在这样的视角下,於水笔下的妖怪们摆脱了传统的反派标签,变成了有困境、有选择、有情感的取经人,他们的形象与现实中那些在寻找自我定位的人们产生了共鸣。与《小妖怪的夏天》中职场打工人主题不同,平行世界中的小妖怪们更加彻底地扮演着“小人物”的角色,他们连名字都没有,伪装成唐僧师徒,踏上了一条荒诞的取经之路。他们以为能拯救世界,最终却徒劳无功,只改变了世界的一点点。然而,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妖怪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也正是於水和我们每一位观众的心声。
这个故事,如同从《西游记》的缝隙中生长出来,跨越了时空,在另一个文本叙事中找到了与当下观众共鸣的频率。
四年前,当《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初现雏形时,於水便开始构思这部长片。他巧妙地利用了《西游记》这一知名IP,为核心人物小猪妖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使得长片从筹备之初就具备了实现的潜力。於水曾考虑过几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扩写短片,延续原有故事架构,聚焦于大王洞前孙悟空的到来,以及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二是续写短片,讲述小猪妖在获得三根毫毛后的“升级打怪”之旅;三是将故事拉回到短片的开端,但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於水在构思这部平行宇宙中的新故事时,选择了不延续原有故事线,而是另辟蹊径,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妖怪们告别了浪浪山,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取经之旅”。於水巧妙地将这两个故事中的小猪妖塑造成了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虽然并非同一人,却如同双胞胎一般,一个在魔王洞中辛勤工作,而另一个则游手好闲;一个性格内向,行动迟缓,另一个则充满活力,积极进取。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内心都怀揣着善良的本性。
为了构建一个120分钟的电影故事,於水必须重新搭建起剧情逻辑和角色成长线。这不仅是对原有故事的颠覆,更是对角色性格和命运的全新探索。於水深知,要使“假冒唐僧师徒去取经”这一充满喜剧色彩的设定成立,就必须为每个小妖怪量身定制清晰的性格走向、成长路径,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化。
於水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设计角色的性格,他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故事的最终主旨又是什么,以及如何让当代观众在欣赏奇幻故事的同时产生共鸣。他详细规划了每一个细节,比如在小雷音寺中“假对假”的过程,小妖怪们如何从最初的迷茫与困惑,到后来的分崩离析,再到最终重新团结在一起。这些细节的安排不仅关系到故事是否能够成立,更决定了观众能否在奇幻的外壳下,洞察到真实的人性。
在於水的笔下,这部新故事将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平行宇宙,见证小妖怪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蜕变,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在《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过程中,一个显著挑战在于其独特的水墨风背景设计。由于这种风格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化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这无疑为创作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常规的二维动画背景制作流程对于合作方来说驾轻就熟,然而面对这种新颖的水墨风格,他们最初都表示“不好弄”,因为它无法直接套用现有流程,学习成本极高,而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耗,同时也影响了制作效率。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於水带领团队决定从零开始,打造一套专属的水墨画风教学模型。他们细致入微地规范了每一个环节,从PS笔刷的选择,到石头、树木等典型元素的绘制方法,再到颜色的搭配、晕染技巧以及勾线的细节,无不经过精心考量。
经过两个月的辛勤努力,团队成功开发出了背景绘制模板。随后,他们又投入了一年的时间,不断打磨、补充细节,同时将这份模板推广至全国近600人的制作团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团队依靠视频讲解和远程反馈的方式维系着整体工作的连贯性。虽然协调成本巨大,但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最终铸就了统一的美术风格,并呈现出适配大银幕的细腻质感,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在确定了拍摄档期之后,面对长达120分钟的影片时长、独特的中国水墨画风,以及中后期紧密的时间表,多重压力如山一般压在导演於水的肩上。他一度对自己的焦虑感到不安,担心无法按时完成这部影片。然而,经过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他最终带领团队跑完了这场耗时漫长的“马拉松”,确保了故事能够以其应有的节奏和质感呈现在观众的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