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正式授予张译一级演员职称,这一喜讯迅速在娱乐圈掀起波澜。张译成为中国内地首位以“演员”名义获得这一荣誉的男演员,他的职业生涯犹如中国影视工业发展的缩影。他从一名默默耕耘的“戏痴”成长为涵盖话剧、电视剧和电影的“国一”级艺术家,通过塑造的角色攀登艺术的高峰,以谦逊的姿态谱写了一个实力派演员的传奇故事。
获得国家一级演员称号的评选条件极为严格,必须符合“演技卓越、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对行业作出显著贡献”的三大关键要素。张译的职业生涯充分满足了这些标准。从在《士兵突击》中扮演的隐忍克制的史今班长,到在《狂飙》中扮演的坚守正义的安欣,他所塑造的百余个角色横跨不同时代、社会阶层和性格特点,其“去偶像化”的表演风格总能触动人心。
凭借金鸡奖、白玉兰奖、华表奖等众多顶级荣誉,《悬崖之上》和《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更是荣获“影帝大满贯”。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累计超过200亿的演员,他推动了主旋律电影向商业化的转型;同时,通过《三大队》、《狗阵》等作品,深入挖掘现实主义题材。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重新诠释了“演员”这一职业的价值——在流量当道的时代,张译用他的实力证明:真正的艺术成就不在于喧嚣,而在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演绎。
张译的表演艺术始终聚焦于“小人物”的刻画。他擅长将宏大的故事分解为个人层面的喜怒哀乐,使观众在平凡生活中发现非凡之处:
在2006年的《士兵突击》中,张译饰演的史今班长,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成为了国产军旅剧的经典形象。他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如颤抖的双手、通红的眼眶)展现了军人的柔情,让观众深刻记住了这位“哭戏胜过打戏”的硬汉。
2017年的《鸡毛飞上天》中,张译扮演的陈江河,从乞丐成长为商界巨头,他赋予了角色市井的智慧与时代的印记。剧中的“鸡毛换糖”台词,生动地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浪潮,该剧在豆瓣上获得了8.6的高分,证明了其现实主义的力量。
2023年的《狂飙》中,张译将安欣的坚守与孤独演绎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孤勇者”的悲壮形象。面对高启强的转变,他通过眼神戏传达出绝望中的希望,让观众见证了扫黑除恶二十年的沉重代价。
2025年的《三大队》中,张译饰演的程兵,凭借此角色再度荣获华表奖,成为其“警察专业户”的代表作。从意气风发的刑警到沧桑落魄的追凶者,张译通过体重变化(暴瘦20斤)、方言口音等细节,塑造了一个“执念化身”的立体形象。
业界对张译的赞誉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从《一秒钟》中扮演的隐忍父亲到《满江红》中塑造的阴郁反派,他始终拒绝落入俗套,对每个角色都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灵魂重塑”。导演张艺谋曾这样评价他:“他就像一块海绵,能够吸收任何角色的复杂特质。”张译既能掌控《红海行动》中的硬派战争场景,又能在《山河故人》中呈现戛纳电影节级别的文艺演出,这种“全才”特质在以流量明星为主的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他拒绝参与综艺节目以增加曝光度,专注于剧本的深入研究,甚至为了塑造角色而学习方言和手语(例如在《一秒钟》中扮演的哑巴角色)。这种扎实的“基本功”正是喧嚣娱乐圈中的一股清新之风。
关于张译的争议主要围绕“外形局限”展开。他身高178cm,外貌普通,早年曾遭到质疑,被认为不够符合偶像形象。然而,在《我不是潘金莲》中饰演的“贾聪明”角色以及《狂飙》中的安欣角色,展现了他对“非典型帅哥”角色的突破——观众所喜爱的正是他那种真实感。
在“叔圈”的评选中,张译高居榜首,领先于王劲松、于和伟等资深演员。他的成就反映出行业的发展趋势。经过18年的话剧团积累,28岁时才因《士兵突击》一剧脱颖而出,这充分证明了“大器晚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张译不拘泥于固定标签,无论是军人、工人,还是反派、警察,他总能突破自我,挑战不同的角色。他擅长描绘普通人的困境,使角色成为时代情绪的象征。
荣获“国一”称号后,张译承受了更大的期望。业界普遍推测他可能会涉足导演或制片行业,然而观众们更期望他能专注于表演领域。如同在《狗阵》中与戛纳获奖导演吕克·贝松的合作,他的国际化视角或许将为华语电影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张译的职业生涯,正如他塑造的角色一样——缺乏与生俱来的光环,却充满对演艺事业的敬畏与执着。随着流量热潮的退去,唯有真正的实力才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