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王力宏发文哀悼许倬云。
许倬云曾表示:“王力宏是我大姐的孙子,音乐细胞遗传自他的母亲一方,王力宏的母亲十分热爱歌唱。而我们许家则并无音乐细胞。但也不能完全确定,李建复也是我们许家的,他是我的二姐的儿子,曾演唱《龙的传人》。”
许倬云:重述属于中国的故事
若非意外发生,再过一个月,即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95岁寿辰。遗憾的是,2025年8月4日,他已离世。
许倬云一生都带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包括先天的不足,也有后天生活的优越。正是这些“特殊性”推动他探索独特的思考方式。他从大陆到台湾,从中国到美国,在中西文明的交汇中求索,最终形成了他引以为豪的“大历史观”。数十年的钻研,成果斐然,《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文化的精神》等著作影响了一代人。特别是从《万古江河》到93岁完成的《经纬华夏》,这两部著作恰好构成了他完整、清晰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尽管患有先天疾病
但他专注于读书
许倬云,1930年9月3日生于江苏无锡。由于先天疾病,他从小行动不便,因此少年时期的许倬云并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但他认为,正因为小时候不能上学,他反而比别人更早接触了中国经典。这得益于他出身名门,父亲在清末民初担任重要职务,家里的丰富藏书成为了他小时候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在十岁左右,许倬云开始阅读白话文,并尝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他自学成才,遇到错误时,父亲会随时给予指导。到十三四岁时,他已能毫无困难地阅读古文,并用古文撰写短文。
他曾回忆道:“当时,我心无旁骛,唯有专心读书。清朝改革科举以前的传统教育,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足以考秀才,其程度就可以写议论文、诗词。我的进程,按照年龄,似乎并未严重耽误。”
十三岁的许倬云,经常阅读报刊上不同专业教授和大报名刊重要作者们撰写的讨论文章。他坦言,在那个时期,他尤其钦佩费孝通、周鲠生、吴宓等人的文章。而钱穆的《国史大纲》的出版,更是让他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期间,许倬云并非“独学无侣”,他的兄弟姐妹同样表现出色,为他提供了帮助。他的弟弟许翼云甚至“扮演了他的手脚”。在这样的求学热情和家人的协助下,许倬云很快便与同龄人的学识同步,甚至在古典文化和近代社会科学方面的吸收上,比别人早起步三四年。十五岁的许倬云进入辅仁中学,接受了正规教育。
地理因素下的“大历史”观在大学阶段,许倬云从外文系转至历史系,开始涉猎考古学与民族学。无论是求学期间,抑或是在史语所工作,秦汉史的劳榦、隋唐史的严耕望、经济史的全汉昇都对许倬云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的历史学习方向与一般历史系学生大相径庭。
他曾表示:“考古学需从瓦片、石刀等实物出发,推断那些在书中无记载、石头上无痕迹的现象——这些工具是如何制作、使用的,遗址又是谁在何时、如何建造、为何被废弃的?考古地层层层叠加,其演变过程、历史演化又应如何解释?”这样的历史观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文化、社会、常民的,认为历史演变是渐进的,对于长期历史而言,个别人物的变化影响微乎其微,文化变化更为重要,而地理因素则是最长久的影响。他思考问题的方法着眼于长程的“大历史”。
在完成《万古江河》这部巨著,试图探寻“‘中国’的起源”后,许倬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93岁高龄时,他改变以往的历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