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英国国防部长约翰·希利在威尔斯亲王号航母的甲板上发表激昂演讲:英国海军已全面备战,随时准备在太平洋地区投入战斗,坚定支持盟友澳大利亚,旨在通过加强联合演习和军事准备,更有效地威慑潜在对手。
这番话语似乎意图试图恢复祖先“日不落帝国”的昔日荣光。
然而,转折之处,希利明确提出了“地图开疆”的口号,将“太平洋战斗”的焦点精准定位在台海:“一旦台海发生冲突,英国将介入战斗!”
考虑到几天前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会面,希利大臣这一紧跟步伐的显著“表态”,在政治层面看来,也显得“情理之中”。
遗憾的是,尽管欧洲认为你“能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跨越万里来到中国核心利益区域炫耀武力!
英国此举看似坚定的军事声明,实际上却是被几股无形的力量紧紧操控的政治愧儡。
特朗普的访问便是其中一股强大的拉力。
英国斯塔默政府迫切需要在即将掌管美国白宫的新政府面前彰显英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贸易关税等直接利益问题上。在此背景下,安全合作无疑是最能体现“盟友忠诚”的方式。
希利在航母甲板上发表的坚定“参战”声明,如同精心设计的名片,其上明确写着“英国依然值得信赖”。而听众席中的真正VIP位置,自然是为华盛顿的决策层预留。
当前英国国内经济状况的混乱,也成为了另一条紧绷的操控线索。
随着罢工风起云涌、公共财政捉襟见肘,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之际,向遥远的地域“展示实力”竟神奇地变成了转移国内注意力的政治手段。
这种做法仿佛在向民众宣告:瞧,大英帝国的雄心依然不减!
但这样的强硬表现,与其说是对外进行“威慑”,不如说更像是在国内寻求“镇痛”。皇家海军浩大的舰队驶向亚太的景象,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场精心编织的国内政治烟幕。
更深入地看,伦敦长久以来的“全球英国”愿景仍未完全从幻梦中醒来。
尽管他们深知自身实力已大不如前,决策者们似乎仍旧热衷于通过象征性的军事动作,在国际舞台上维持一种超越自身能力的“棋手”形象。
从昔日强租香港时的“日不落帝国”,到如今在美国政策转向后不得不附和其后的“豪言壮语”,时代的变迁和境遇的对比在希利关于台海参战的声明中暴露无遗。
昔日海上的霸主,如今却只能在他人议题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这一现象本身便映射出一种令人瞩目的无力悖论。
皇家海军所展示出的所谓“实力”,与它们所宣称的宏伟目标之间,存在着一条令人震惊的现实差距。
那艘曾承载希利发表声明的“威尔斯亲王号”航空母舰,以及与之同族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在西方分析界常常被戏称为“故障不断的公主”。
“威尔斯亲王号”曾遭遇过漏水和沉没,甚至需要维修基座,这成为了它的一个尴尬时刻。去年,英国赖以支撑的6艘45型驱逐舰同时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全部返回港口进行维修,这一事件创造了“零妥善率”的尴尬纪录,导致舰队部署立即陷入瘫痪。若将英国海军目前的阵容部署至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支世界顶尖的军事力量相比,双方的差距犹如萤火虫与皓月争辉。
英国若仅依靠几艘状况不佳的驱逐舰、部署不稳定的航母,以及几艘老旧的巡逻舰来“增援”台海,这与其说是作战支援,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不自量力的“海上冒险表演”。
希利所提及的“威慑对手”的意图,在现实中可能引发相反的结果,揭示了伦敦战略思维中致命的缺陷——沉溺于帝国往日的幻影,却未能准确估计时代的真实残酷力量。
一个连自身家门口都无法有效维护的海军,却试图在地球上军事力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进行军事干预,这种战略判断极其危险。
大国间的竞争已经升级到了新的层次,英国若继续沉浸在对往日帝国地位的怀念中,可能最终要承受超出预期的后果。
2025年2月,英国议会国防委员会的报告揭示了真相:过度承诺与核心军事能力的不匹配正带来严重的战略风险。
约翰·希利在遥远的地方轻易做出的承诺,一旦成为导火索,英国很可能被迫为盟友承担风险。特别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亚太地区,鲁莽的介入者将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