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一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人民军队成立的第98个周年。回首这98年的光辉历程,人民军队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历经磨难,勇往直前,一次次在战斗中淬炼成钢,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027年,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即将到来,它标志着人民军队即将迎来建军的百年华诞。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全军官兵紧密团结,众志成城,共同面对各种挑战,攻克重重难关。他们正行进在一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建军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
初夏时节,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绿意盎然,历史气息浓厚。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官兵,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片充满革命精神的土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寻根之旅”——他们探寻着自身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思考着如何在今天这个时代,坚守初心,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不仅是整风运动的发源地,更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典范之地。2024年6月17日至19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在此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现场,并发表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讲话。
“如果没有政治上的革命性锻造,就不可能有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伟大变革。”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深刻揭示了政治建军对于人民军队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全军高级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以身作则,弘扬延安精神,加强革命性锻造,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广大官兵,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强军事业不断前进。
全军官兵正持续深化政治整训,紧紧抓住思想根子问题,深入开展思想整风,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渝的努力,为强军伟业而不懈奋斗。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人民军队98年的征程中,这一真理被深刻印证:政治建军是我党我军的独特优势和生命线,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途径。
只有思想上不断保持一致,行动上才能步调统一。
回首2014年金秋,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习主席的带领下召开,400多名军队高级指挥员共同重温历史,追溯根源。从古田重整行装再出发,习主席带领人民军队,开启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政治整训,一场浴火重生的伟大行军。
从古田到延安,十年间,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人心,武装了人民军队,武装了一代军人,使得步调更加整齐,步伐更加坚定。从古田到延安,十年间,军队内部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淬火”,清除害群之马,炼就忠诚之魂,补充精神之钙,整治作风之弊,夯实打赢之基。
浴火古田,重整行装再出发;重回延安,面向未来开新局。回顾人民军队98年的风雨历程,历史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越是进行整训,军队越是纯洁,越是坚强,越是充满战斗力。
近日,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全面肃清流毒影响,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若干规定》。这是全面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以整风精神深入推进政治整训,在新起点上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政治干部队伍革命性锻造的重要举措。
站在建军98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带着前所未有的信心,昂首阔步迈向世界一流。
2025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就在这一天,我国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9月3日上午,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将迎来一场隆重的庆典活动,那就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会。
时光倒流至10年前,同样是在这个季节,我们也见证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那时的天空,同样因为这一消息而变得格外庄重和肃穆。人们不会忘记,那场同样引发世界关注的活动,也是一场纪念战争胜利的盛大仪式。它不仅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如今,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再次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2015年9月3日,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深刻缅怀,也是对和平岁月的珍视与致敬。新华社记者查春明先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庄严的历史瞬间。
在此次纪念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庄严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对和平的坚定承诺,也体现了中国军队改革发展的决心。
紧接着,两个月后,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军队全面启动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改革。正如古人所言:“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人民军队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如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已迈入第10个年头。历史的长河中,这场波澜壮阔的“大考”将被铭记。它是一场革故鼎新的攻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人民军队成功打赢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战役”,通过大刀阔斧地重振政治纲纪、重塑组织形态、重整斗争格局、重构建设布局、重树作风形象,实现了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的全新蜕变。
这是一场继往开来的奋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领下,人民军队在改革中砥砺前行,在斗争中磨砺锋芒。他们常态化警巡东海、战巡南海、绕岛巡航、开展边防斗争;在亚丁湾护航、国际维和等任务中,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灵活的战略策略、有力的军事行动,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队的风采。
在2017年3月19日的清晨,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的“飞豹”战斗机编队,在蔚蓝的天空下,对南海的岛礁进行了庄严的巡航。这一壮观的画面,由新华社记者庞龙勋捕捉并记录下来,传递出中国军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中国军队在护航任务中始终坚守岗位,从未缺席。这种坚定的姿态,彰显了人民军队前所未有的硬气和底气。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南海,还是在世界各地的海域,中国军队的身影始终如一,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国家的利益。
实战,无疑是检验军队改革成效的最佳舞台。从“联合利剑”演习到“海峡雷霆”行动,从抗洪抢险到抗震救灾,每一次任务的执行都考验着人民军队的指挥能力和执行力。在这些关键时刻,人民军队的指挥链变得更加顺畅,兵力投送效率也日益提高,充分展现了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果。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进步,让人民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征程上,更加自信地迈出坚定的步伐。
东部战区近日圆满完成了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彰显了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在这场演习中,歼-15舰载机从海军山东舰成功起飞升空,展现了我军现代化海空作战能力的显著进步。这一壮观的场景,定格在2023年4月9日的画面中,由新华社记者安妮捕捉到,并通过新华社发布。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未来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军事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不能停滞不前,必须与时俱进。
2024年4月19日,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成立。与此同时,战略支援部队番号被撤销,军事
(三)
骄阳似火,炎炎夏日,北京,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迎来了暑期的小游客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在众多展品中,孩子们被一把历经风雨的“汉阳造”步枪所吸引,这把枪见证了南昌起义的英勇瞬间,也承载着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艰辛与不易。他们带着童真的好奇,目光中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敬畏,试图从这把枪的斑驳痕迹中,探寻人民军队从一穷二白到壮志凌云的筚路蓝缕之路。
而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另一场震撼人心的展示正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上演。在巴黎航展的广阔舞台上,中国新一代战机——歼-35A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先进的科技,首次在境外惊艳亮相。这架战机的出现,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立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他们用充满惊诧的目光注视着这架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杰作,感叹于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在短短几十年间所取得的飞速发展。这一刻,歼-35A不仅是中国军队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象征。
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布尔歇机场,第55届巴黎航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展台,目光被歼-35A、歼-10CE等先进的飞机模型所吸引。新华社记者高静女士用镜头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2025年6月17日)。
这一幕,如同时空交织的画卷,展现了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壮阔历程。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人民军队走过了98年的风雨历程,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军已经迈入了“合成时代”,这意味着陆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海军则迎来了“三航母时代”,三艘航母的服役,标志着我国海军走向深蓝,具备了远洋作战的能力。空军更是进入了“20时代”,战斗机、预警机、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的配备,使得我国空军在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而火箭军,作为我国的“东风家族”,更是不断壮大。东风系列导弹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拥有了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变化,无不彰显着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上的时代巨变,也见证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2024年10月下旬,我国海军辽宁舰编队在我国广阔的海域展开了一场实战化训练。在这场紧张而有序的训练中,辽宁舰和山东舰编队进行了首次双航母编队演练,标志着我国海军力量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华社记者陈梦曦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铿锵有力的歌词,伴随着军歌的诞生,曾是那个时代民族和军队抵御外侮的呐喊。而如今,随着强军梦想的逐步实现,这句歌词已经变成了我们自信满满的铮铮誓言。
在7月3日上午,我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荣耀访问香港。当航母飞行甲板上,700余名身着白色军装的海军官兵整齐列队,用四个大字“国安家好”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他们守护国家安全、守护人民幸福的坚定决心。这一幕,不仅展现了我国海军的威武之师形象,更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
2025年7月3日,中国海军的骄傲——山东舰航母编队,载着英勇的官兵,荣耀抵达香港。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山东舰的飞行甲板上,官兵们整齐列队,用身体拼写出“国安家好”四个大字,这不仅是他们心声的写照,更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忠诚(如无人机照片所示,蒲海洋摄)。未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需要世界一流的官兵,他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着和平的基石。
就在这个夏天,新疆和田的“问勇路”上,鲜花盛开,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英勇的故事。这条路的命名,是对一位英雄士兵的永恒铭记。五年前,陈祥榕战士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英勇牺牲。部队前来慰问时,陈祥榕的母亲含泪问道:“我只想知道我的榕儿,在战斗的时候,是否勇敢?”这番话语,让人不禁为这位英雄的母亲感到心酸,也为陈祥榕战士的英勇行为肃然起敬。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八个字,是战士陈祥榕生前留下的战斗口号,也是他心中最真挚的信仰。在那个夏天,喀喇昆仑山脉见证了这群不怕牺牲的勇士,巍巍雪山见证了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信念:“70后”团长祁发宝,“80后”营长陈红军,“90后”军士肖思远、王焯冉,“00后”战士陈祥榕……他们构成了新时代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年轮”。
无论何时何地,为了人民,中国军人的选择永远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勇敢,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夏天,一张子弟兵的背影特写照片在网络上火爆,贵州榕江抗洪救灾中,武警战士马东昇和战友们弓着背,一次次在斜坡上奋力前行,将一车车的淤泥拉走清运。那沾满污泥的脊背,被千万网友称为“中国脊梁”。网友评论:“这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没有改变的,是人民子弟兵坚毅又相似的背影。”
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曾这样发问:“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今天,新时代的革命军人一次次用勇敢无畏创造新的荣光,向人民宣示:你可以永远相信人民子弟兵!
75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杨根思战士带领战士们打退了美军8次进攻。在危急关头,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用年轻的生命守住了阵地。不久前,“杨根思连”迎来了新一批年轻的士兵,他们将继续传承着英雄的精神,守护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在炎炎夏日,2023年7月29日的清晨,陆军某合成旅的“杨根思连”步战车在一片浓重的烟幕弹掩护下,开始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演练。战车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疾驰,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向着胜利的彼岸奋勇前进。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青春的誓言,也是每一位士兵心中的坚定信念。在军旗下,这些誓言再次回荡,激荡着每一个年轻的心。
“请党放心,强军有我。”这句话不仅是口号,更是每一位共和国军人的庄严承诺。一支军队的强大,正是由无数个勇敢的士兵和强大的“我”汇聚而成。他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和平的守护者。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共和国军人,我们才有了坚信的底气:奋进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伟大征程上的人民军队,必将不断披荆斩棘,夺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他们的身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