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近期遭遇强降雨,导致近三百万人生活陷入困境。然而,这次中国并未公布新增的援助措施。这一行为与过去中国对菲律宾灾害救援的反应形成了对比。
昔日提供支持的我国此次选择了沉默。美国和欧盟均宣称将提供援助,然而,这些援助的总额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此外,这些援助资金的来源及分配方式也与以往的双边直接援助存在差异。
美国对受灾地区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的提供。所提供的资金主要用于确保食品的运送以及灾后重建工程。
援助款项换算成比索约为1380万,等值于25万美元。
该笔资金是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渠道提供的。这表明资金来源并非单一,而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和机构共同捐助的多边资金平台,并非仅由美国直接提供。
中国往昔的援助行动广为人知。在2013年“海燕”台风袭击菲律宾之际,我国政府及中国红十字会联合实施了救援行动。
此次援助的总金额达到近两百万元美元,涵盖了物资援助以及紧急现金支持。
最新发布的暴雨灾害报告由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提供。该报告于7月24日对外公布,详细阐述了灾害所引发的各项影响。
强降雨导致12人不幸遇难。
受影响的民众总数高达273万。
全国共有65个省份被划定为灾区区域。因灾害影响,有24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欧洲联盟同样发布了援助方案。该联盟由二十七个成员国构成,向菲律宾遭受台风灾害的地区提供了资金支持。此次援助的总金额达到了一百五十万欧元。
民众对于我国官方的这项决策持有各自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其与域外力量的合作举动,对此决策产生了影响。
有网络评论者认为,先前对菲律宾的支援是出于友谊,而如今不提供援助则是履行职责。这种观点体现了部分公众的情感态度。
在2023年,台风“杜苏芮”侵袭菲律宾之际,我国慷慨捐助了价值人民币四百万的援助物资。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大米和帐篷,它们均已送达受影响的灾区。
自灾害爆发以来,根据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7月23日举行的中菲领事级磋商以及双边磋商机制会议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救灾援助的内容。同时,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和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其发布渠道,亦未发布有关援助捐赠的消息。
此次灾害对菲律宾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具体表现为大片的农田被洪水淹没,众多桥梁在洪水冲击下倒塌,以及众多道路被迫中断。
该次灾害的经济损失总计超过41亿比索。
换算成美元,相当于约7200万美元。
部分网络评论还提出了其他形式的援助,比如借鉴日本“千纸鹤”的象征手法来传递精神上的鼓励。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讽刺色彩,体现了公众对菲律宾近期表现的批评态度。
中国对外的援助活动并非仅限于菲律宾。2020年,当台风“维帕”和“伽利”侵袭东南亚时,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亦向当地提供了大米、帐篷及药品援助。这一事件中,中国迅速改变立场的行为引起了外界关注。
目前,中国在与菲律宾的外交互动中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度。一旦中国认为其政治底线和地缘战略利益受到威胁,即便是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中国的行动也会变得相对克制。
近期,菲律宾的某些举措已导致其在中国民众中的好感度下降。在南海争议问题上,菲律宾采取了较为张扬的态度,并引入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势力,这加剧了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这些举措对两国间的互信与合作氛围产生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