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胖东来商场未对筷子进行必要的标签标识,消费者对其提起了法律诉讼。

图片[1]-由于胖东来商场未对筷子进行必要的标签标识,消费者对其提起了法律诉讼。-小胖资源分享网

在看似平凡的免费筷子事件中,竟然潜藏着可能引起法律波澜的风波。这样的戏剧性情节,若发生在任何企业,恐怕也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近期,一张法院受理案件通知书的截图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揭示了新乡胖东来生活广场店正陷入一场“买卖合同纠纷”。据悉,这场纠纷的起因是一则顾客对店内免费筷子提出的质疑——认为这些筷子“无标签、无生产日期”。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筷子的外包装标签清晰可见,其资质完全符合标准,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也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而发布这一不实信息的账号,如今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这款明显合规的免费产品,却无辜遭受了“不合格”的指责,甚至演变成了一场法庭上的争端,这无疑已经偏离了维权的初衷,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

对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即便法律最终会证明企业的清白,但在这场风波中消耗的人力、行政资源、法律资源,已经造成了实际的损失。特别是以服务细致著称的胖东来,一旦陷入舆论漩涡,其品牌声誉也可能遭受无端的损害。

近年来,类似“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的投诉案例屡见不鲜。如果这种风气继续蔓延,不仅会挫伤企业正常经营的积极性,更会占用本应用于解决真正消费纠纷的资源。维权不应是无端找茬,监督亦非恶意炒作。只有当公众能够理性发声,企业能够安心经营,监管能够精准发力,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真正健康、公平、高效的消费环境。

文章来源:复兴资源分享网 https://f3x0d7.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