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将遗产转让给了其干儿子,然而,由于该行为牵涉到身份造假的指控,法院最终宣布该遗嘱无效。

图片[1]-一位老人将遗产转让给了其干儿子,然而,由于该行为牵涉到身份造假的指控,法院最终宣布该遗嘱无效。-小胖资源分享网

近期,上海长宁法院审理的一起遗产纠纷案,如同暮色中的一声惊雷,震醒了无数人的心。这起案件的主角,是年迈九旬的王桂英老人(化名)。在两位律师的见证下,她将毕生珍藏的财富——上海遵义路的房产与二十余万元的存款,毫无保留地赠予了一位自称“干儿子”的刘某。然而,最终法院判定这份遗嘱无效,财产应归她的亲生孙子继承。这场关乎亲情与利益的较量,在法律的舞台上将如何落幕?

2023年11月,91岁高龄的王老太在两位律师的见证下,签下了自己的遗言。在这份遗言中,她将心爱的房产与二十余万元的存款,毫无保留地赠予了自称“大儿子”的刘某。令人震惊的是,刘某与王老太并无血缘关系,他只是在她入住养老院后结识的“陪护”。更令人费解的是,在遗嘱视频中,王老太声称“小儿子2023年刚去世”,但实际上她的亲生儿子大林早在2020年便已离世。

刘某的“身份”同样令人怀疑。在遗嘱中,他自称“曾参加国际维和部队,足迹遍布70多国”,但在庭审中却承认自己从未出过国。更令人愤慨的是,当王老太的孙子小林请求添加微信时,他以“不熟练使用手机”为由拒绝,导致祖孙近两年音讯全无。王老太在2023年12月昏迷6小时后,刘某才拨打120急救电话,但由于延误救治,王老太不幸离世。去世后,刘某未通知家属便将骨灰撒在野外,彻底斩断了亲情。

经过审理,长宁法院发现,刘某在共同生活期间,将王老太每月1万余元的养老金全部转为活期,通过ATM机频繁取现(每次金额精确控制在取款上限),累计转移存款20余万元。这些钱既无赠与协议,也无合理用途说明,最终被认定为非法侵占。

法官徐莉指出,刘某通过编造虚假身份、人为阻断王老太与家人联系,使老人误认为子女“不赡养、不关心”,从而在错误动机下订立遗嘱。这种欺诈行为直接导致遗嘱意思表示不真实,违反了《民法典》第1143条关于遗嘱“真实意愿”的核心要求。此外,王老太在2014年已订立公证遗嘱,明确房产由孙子小林继承。根据《民法典》规定,公证遗嘱的效力优先,刘某的代书遗嘱无法推翻之前的合法安排。

这场案件的审理,无疑是对社会的一个警示,提醒人们在面对亲情与利益时,要坚守法律底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这场纷争背后,是亲情的断裂与法律的尊严,引人深思。

文章来源:江湖资源分享网 https://uojhbi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