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往事。他们在求学期间被迫进行电子厂的强制实习,不仅身心俱疲,而且每小时仅获得6元的微薄报酬。他们回忆说,那时,他们每天在流水线上辛勤工作长达11小时,原本应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被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简单操作,变成了无情的“螺丝钉”。
面对这一令人震惊的情况,8月21日,云南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尚未接到相关学生的举报,并将对此事进行严格调查。教育厅工作人员强调,如果护理专业的学生被强制安排至电子厂实习,这无疑是对国家相关教育规定的公然挑战。
一名名叫陈的同学回忆,她在2022年1月被派往浙江的一家电子厂实习,主要从事零件组装工作,直到4月初才结束这段痛苦的实习。她表示,每天工作11小时,一站就是11小时,长时间的站立使她的腿部肿胀得难以忍受。她透露,和她一起实习的学生超过600人,其中大约200人来自她所在的学院。陈同学不禁质疑,为何医学专业的学生要被迫进入电子厂?
一份由反映情况的学生提供的“实习合同”进一步揭示了事件的真相。合同甲方标注为“劳务派遣单位”,但未填写具体单位名称,乙方则详细填写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合同显示派遣期限为3个月,从2022年1月7日至2022年4月6日,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按小时计薪,但具体工资数额并未填写。陈同学表示,所有参与“实习”的学生都签订了此类合同,但她对这份合同的法律效力却一无所知。口腔护理专业的李同学也加入了揭露行动。自2022年1月起,他在电子厂实习,因工作负荷重,更换过三个工厂。李同学透露,当时的辅导员曾明确告知,不参与实习或举报将导致无法获得毕业证。他还发现,学校每年还在向这些工厂输送学生。李同学还指出,学校克扣学生工资,学生发现工厂支付的是每小时25元,而学校发放的是每小时19元,便向工厂主管投诉。封面新闻记者查阅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的利润结算表,发现一名学生出勤22天,累计工作232小时,每小时工资19元。扣除餐费400元、保险费50元及超支的水电费10.83元后,实际到手工资为3947.17元。表格备注显示,学校利润按出勤天数计算,共计826.57元。这一发现加剧了人们对学校行为的质疑。面对指控,官方回应谨慎,表示尚未接到举报,并将深入调查。这场关乎学生权益的斗争,真相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封面新闻记者在探究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时,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判决书揭露了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与某企业签订的《实习生实习就业协议》的复杂过程,并引发了对实习生权益保护、校企合作及实习就业等领域的深刻反思。
该协议旨在将实习生输送至企业,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以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然而,在这份看似合理的协议中,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协议规定,自2022年5月1日起至合同结束,甲方(企业)将独享合作权,乙方(学院)不得擅自与其他企业或个人招聘或安排相关事宜,除非获得甲方书面授权。
尽管表面上看似公平,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这样的规定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文章来源:狐狸资源分享网 https://huu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