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三伏的高温逐渐消退,然而,余温犹存,仿佛不舍得与盛夏的最后一天告别。
近期,副热带高压如同顽皮的孩子,强势回归,将我国众多地区笼罩在蒸腾的暑气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桑拿房,汗水沿着额头滑落,衣衫尽湿。
这样的高温闷热天气,还需持续多久?为何气温未超过三十度,却让人感到闷热难耐,仿佛置身蒸笼?是汗如雨下,还是汗出不流,哪种情况对人体健康更为不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南北方共同沐浴在“桑拿风”中,关键在于“露水凝结点温度”。
观察全国闷热指数地图,可以发现,今日(17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笼罩在闷热的氛围里,海南、广东、河北等十余省区市深陷“桑拿模式”;而福建、浙江中南部、贵州东部、黑龙江南部等地,虽然体感略逊一筹,但露水凝结点温度多在20至24℃,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汗水的微涩。
体感的闷热程度,不仅取决于气温的高低,更与露水凝结点温度紧密相连。
露水凝结点温度,指的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露珠时的温度。简单来说,夏日从冰箱取出冰镇饮料,瓶壁很快便会挂满水珠,那瓶壁的温度,便是当时空气的露水凝结点温度。
因此,露水凝结点温度越高,与气温越相近,空气便越显得潮湿闷热。当露水凝结点温度升至20℃时,便能感受到闷热的侵袭;超过24℃时,闷热感愈发强烈;一旦达到28℃及以上,则闷热之感便达到了极致。
如今,三伏天已步入末伏,这轮高温天气,究竟还要肆虐多久?
据预测,未来9天,陕西关中、黄淮至江南地区将持续高温笼罩,高温核心区位于长江流域,尤其是四川盆地、浙江等地,最高气温可能突破40°C,热浪滚滚。
那么,在闷热天气里,汗流浃背与汗出不流,哪种情况更让人担忧呢?
在闷热天气里,有些人稍一动弹便汗如泉涌,而有些人却几乎不出汗。这两种情况,是否正常?对健康又有哪些影响呢?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出汗量在500~1000毫升,夏季可达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的量。出汗过多或不出汗,都是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若全身汗如雨下,伴随高热、烦渴等症状,这可能是疾病正处于危重阶段的信号。例如,若出现胸闷明显并伴有大汗淋漓,需警惕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甚至可能引发心衰或心肌梗死。夏季是心梗和中暑的多发季节,出汗情况容易混淆。心梗发作时,汗液多集中在脖子、额头、手脚心,皮肤温度较低,表现为“冷汗直冒”。而中暑时,出汗范围更广,主要集中在前胸、后背和额头,皮肤温度较高。在炎热的夏日,汗水是调节体温的关键,但有些人却不出汗。看似健康的现象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这些人由于皮肤代谢缓慢,体内代谢废物难以排出,长期积累可能引发健康问题。不出汗还意味着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起心慌、心悸等症状。
当高温如火焰般炙烤大地,身体却无汗可出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热射病,高温下的严重病症,被称为急性病症中的头号杀手,也被称为重症中暑。它如同猛兽般凶猛,能迅速将体温推至危险高度,皮肤干燥如沙漠,汗液仿佛蒸发一空,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让人陷入生死边缘。
尤其是老年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对温度的感知也变得不敏感。在酷暑季节,他们尤其要警惕“室内中暑”的风险。当通风不畅、闷热的室内环境成为避暑胜地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氧气供应减少。这样的环境就像将体温调节中枢置于火炉之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诱发中暑,将生命推向危险边缘。因此,即使在酷暑天气,汗液未滴,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热射病的阴影可能正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