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并保护客户隐私。以下是对该管理办法的详细解读。
首先,该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未提及此前规定的“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的要求,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如此,管理办法强调了金融机构应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信息及留存证件复印件,以增强反洗钱工作的系统性和穿透性。
《管理办法》的实施,不仅扩展了适用范围,还关注整个服务周期场景,强调对客户身份和交易的持续追踪。同时,与《反洗钱法》的衔接更加紧密,细化了与2025年实施的《反洗钱法》配套的操作标准,对高风险客户的尽职调查措施更加具体。
在平衡客户体验与隐私保护方面,《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识别并采取合理措施核实客户及其受益所有人身份。金融机构在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然而,如何在“落实反洗钱尽职调查要求”与客户体验、客户隐私之间实现平衡,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融孚反洗钱与支付监管法律研究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金鹏提出,银行需在“合规底线”与“体验温度”间找到动态支点。通过技术替代人工提升效率,精准分级减少无效打扰,透明沟通消除隐私焦虑,最终实现“反洗钱合规不打折,客户体验不降级,隐私保护不松懈”的三重目标。
具体操作上,银行可以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落实分层管理策略。例如,对低风险客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客户强化调查,避免“一刀切”影响多数用户体验。同时,更多应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环节,如开发手机银行“信息更新”模块,支持客户在线上传证明文件并实时反馈核验结果,减少线下排队时间。此外,严格保护客户隐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相关的信息。
在跨境业务方面,《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使用电子化手段高质量保存客户资料及交易记录提出了明确要求。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金融机构要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这一要求将在短期内提升银行合规成本,包括系统升级、人力投入和第三方数据采购。但从长期看,标准化与智能化将降低人工误差、减少违规风险,使合规成本趋于稳定。
曾圣钧指出,新规实施后,短期内银行合规成本会阶段性上升,包括技术系统升级成本、人力投入成本、第三方数据采购成本等。但长期来看,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智能化工具,可降低人工操作误差,减少因违规被罚的风险,成本也将逐步趋于稳定。
总之,《管理办法》的实施将对金融机构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技术升级、规则细化、跨境业务合规管理难度增加等。但通过优化流程、应用数字化工具、严格保护客户隐私等措施,金融机构有望在确保合规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