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不一样了?

图片[1]-太神奇!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不一样了?-小胖资源分享网 图片[2]-太神奇!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不一样了?-小胖资源分享网 图片[3]-太神奇!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不一样了?-小胖资源分享网

近年来,网络风起云涌,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与忧虑。无数视频纷纷涌现,揭示着语文教材内容中那些看似“颠覆性”的改动,令家长们倍感困惑与焦虑。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揭开教材修改的真相,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争议。

让我们先从一些具体案例入手。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什么羿射日?”脱口而出“后羿”?错!答案竟然是“大羿射日”!“凿壁什么光?”秒答“偷光”?错!正确答案是“借光”!“掩耳盗什么?”犹豫半天不敢说“铃”?果然,答案是“盗钟”!“司马光砸什么?”“缸啊”!结果,课本上赫然写着“砸瓮”!连岳飞背上刺的字,也不再是耳熟能详的“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这些修改让众多网友直呼“认知崩塌”、“一题不会”、“这还怎么辅导孩子?”!

然而,经过记者的调查与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的咨询,我们发现所谓的“颠覆性修改”,不过是自媒体的夸大之词。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例如,“司马光砸缸”改为“砸瓮”,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而“后羿射日”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确已改为“羿射九日”,这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的语文教师施玉洁指出,教材的修改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学术研究和语言演变。以“掩耳盗钟”为例,这个成语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后来因为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盗铃”。不过教材里还是保留了“盗钟”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时我们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还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理解成语的流变过程。

此外,对于“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施玉洁老师解释说,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后”字在商代有“君主”的意思,2011年之后就统一编入教材了。这种修改体现了学术的进步,我们教学时会给学生讲清楚更名的原因,以免他们混淆。

然而,对于这些修改,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认为,经典表述的重要性远大于大众和适用性。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性和语言能力。在这场关于教材修改的争论中,我们不禁要问: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变革?在激烈的讨论浪潮中,有人不禁发问:为了追求所谓的“严谨”,动辄触及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DNA,这究竟值不值得?施玉洁老师则持不同见解,她认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修改,虽会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些许困扰,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巧妙引导,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面对“掩耳盗铃”与“掩耳盗钟”两种说法的交织,学生或许会感到一头雾水?这正是我们借机阐明语言之活的绝佳时机:语言如同生命,既有源远流长的古老根基,也融合了民间智慧的点点滴滴。长远来看,若能清晰阐释“学术版”与“流行版”之间的差异,例如“后母戊鼎”更名背后的原因,便能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摒弃死记硬背的陋习。适度的争议,反而能拓宽视野,而非成为沉重的负担。

然而,语言如同老树根,根深蒂固,历经岁月沉淀,一些语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对它们的修改,如同要求人们重新适应和学习,无形中增加了认知成本。是否修改?如何修改?在学术界和教育界,这一议题始终争论不休。

而这场“辅导翻车”的热潮,表面上看是家长们知识焦虑的集中爆发,实则深层原因却是“文化传统”与“学术考证”的激烈碰撞。教材编写者追求严谨固然没错,但学者们却担忧经典表达遭遇修正的命运。如何在“准确”与“传承”之间寻求平衡,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课题。

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