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午后的郑州,暴雨如狂风骤雨般倾盆而下。医院门前,积水瞬间湍急上涨,至腰间之深,暗井中的杂物在激流中隐约成了一道道潜在的杀机。外卖小哥、保安、交警,这些素未谋面的英雄,却在这一刻紧密相连,臂膀相挽,在刺骨的寒水中筑起了一条守护生命的“生命之桥”。两小时的坚守,他们浑身湿透,体温在洪流中逐渐消散,却毅然托举着一位位病患家属,帮助他们踏过生死之险。
这样的壮举,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上演着——商场内,员工们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人墙”,引领被困顾客向安全地带撤离;小区里,居民们搀扶着老人与孩童,穿越波涛汹涌的激流;企业员工则用沙袋筑起防线,敞开大门,为路人提供庇护。在官方救援尚未抵达之际,这些普通人的援手,成了这座城市最坚实的“浮桥”。
暴雨来得如此突然。上午11时,乌云密布,城市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短短半小时内,高架桥下的积水已漫至膝盖,金水区某超市门前,水深更是直逼大腿。而小迪隧道,十分钟内积水暴涨30厘米,车辆如同小舟在洪水中漂浮,燃油车纷纷熄火,陷入瘫痪。
“我身高1米72,水已没过小腿,驿站最底层的快递全泡汤了!”金水区居民张女士无奈地叹道。
12时37分,暴雨橙色预警紧急拉响,防汛响应级别从四级升至三级,全城停课停运。
历史似乎总在重复。2021年7月,郑州二七区街头,市民们曾携手趟过齐腰深的激流。如今,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背后是城市防洪能力与极端天气的残酷较量。
2021年暴雨过后,郑州投入巨资改造排水系统,然而,此次强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叠,老旧管网依然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
“西边暴雨倾盆,东边却几近无雨”,一个“缓慢少动”的强对流云团,让灾情分布极不均衡——天灾的突发性,永远在考验着城市的应急神经。
当民众自发组成人链时,另一股力量也在紧张地行动。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某连战士,夜以继日地递交请战书,奔赴堤坝封堵缺口;市政人员冒雨清理堵塞的排水口;企业用挡板构筑临时拦水坝,敞开大门,接纳被困者。
从民间到军营,从个体到组织,郑州的韧性在众人的手中凝聚。
感动之余,痛楚仍在。2021年暴雨致地铁伤亡的阴影尚未散去,2025年隧道中漂浮的轿车再次敲响了警钟。
专家指出,郑州在防洪方面存在两大软肋:
– 排水管网“肠梗阻”:老旧城区管道标准仅能应对1-3年一遇的暴雨,远低于极端气候的需求;
– 应急响应滞后性:从黄到橙的预警升级时,部分区域已遭受严重灾害。
雨后的郑州街头,外卖小哥依旧奔波,保安回归岗位,交警指挥着拥堵的车流。那些在洪水中紧握过的手,如今又散入了人海。但这座城市将永远铭记——当洪水肆虐,是无数双普通人的手,托起了文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