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阎志鹏教授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节目中提出,养老规划的关键在于“时间杠杆”的运用。他以三胞胎的储蓄案例阐述道:若年化收益率为8%,10岁起每年存入1万元,连续6年,到65岁时账户余额可达344万元;16岁起每年存入1万元,连续9年,最终账户余额为293万元;而25岁起每年存入1万元,连续40年,账户余额仅为280万元。阎教授强调,越早开始储蓄,复利效应越显著,建议20多岁的人应投资较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以年化收益积累财富。
对于30多岁的人来说,需要平衡固定支出和养老储蓄。他建议采用“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然后消费,一年累计1万元,若以30年8%的复利计算,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元。
然而,这些建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受到质疑。由于10岁儿童没有独立收入,储蓄主要依赖父母支持,这可能会给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在现实中,多数家庭需要优先解决教育、医疗等固定支出,提前为子女规划养老的优先级往往较低,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其次,收益假设过于理想化。8%的年化收益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过于乐观。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即便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可能提供更高收益,但实现8%的年化回报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且在数十年的投资周期中保持收益稳定难度极大。此外,长期通胀可能会削弱存款的实际购买力,高收益产品未必能跑赢物价上涨,进一步削弱了收益假设的可靠性。
最后,价值观念上存在冲突。要求儿童从幼年时期就开始为养老储蓄,被部分观点质疑可能剥夺了童年应有的快乐与自由,甚至可能过早引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和心理需求。有评论指出,养老规划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规律,避免将成年人的责任过早转移至儿童身上。
总的来说,阎志鹏教授的观点强调了“时间杠杆”在养老规划中的重要性,为个人财富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市场环境变化及个人生命周期特点,平衡短期需求和长期目标,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养老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