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居民们正与干旱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以保卫他们的“粮仓”。

图片[1]-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居民们正与干旱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以保卫他们的“粮仓”。-小胖资源分享网图片[2]-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居民们正与干旱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以保卫他们的“粮仓”。-小胖资源分享网

近日,豫南平原的农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庄稼地变得干燥发白,田埂上的泥土一触即碎。在河南驻马店,59岁的村民王华蹲在田边,将新购买的水管插入玉米地。远看,玉米叶边缘已经焦黑,卷缩成细小的筒状,而原本粗壮的秆子如今像枯草般低垂。

这片被誉为“中原粮仓”的土地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魏国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年河南的旱情是自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自7月以来,持续的三十天高温少雨天气,使得驻马店成为河南省受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对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的农民来说,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漫长且酷热的夏日。依赖自然条件的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地引水灌溉,以挽救粮食收成。

8月5日,遂平县玉山镇高竹元村的农田里,玉米叶子枯萎。

土地异变

自5月起,土地的状况就出现了异常。

位于驻马店遂平县玉山镇高竹元村,王华刚收割完小麦,打算种植玉米。然而,土壤干燥且坚硬,铲子难以挖掘,手握不住成团。担心种子无法发芽,王华破例提前播种,第二天便开始灌溉。

“不敢多浇水,担心遇到下雨种子会腐烂。”起初,王华还如此担忧。但出乎意料的是,之后几乎未下过一场像样的雨。“偶尔飘几滴就停了。最大的一次,也只是湿润了地表。”

缺水的玉米很快显示出衰败的迹象。按照往年情况,玉米种植一个月后,植株本应达到腰高,但今年6月,植株仅超过膝盖,不足40厘米。主干粗细不超过拇指,从根部向上数,三个短节紧密相连,仿佛被卡住了“脖子”。叶子也稀少,底部的两片叶子发黄,紧贴在干裂的土地上。

7月份,情况急剧恶化。公开数据显示,7月份,河南省的平均气温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值。1日至29日,驻马店的平均降水量仅为6.2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了96.6%。

这个城市跨越豫南、豫中,淮河上游的支流塑造了肥沃的土壤,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夏粮产量常年位居河南前列,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往年,驻马店人遵循“雨热同期”的节奏,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充分利用农时。无论是小麦拔节抽穗、玉米吐丝灌浆,还是花生下针、大豆鼓粒,这些作物的关键生长时期都离不开水。

现在的干旱正在吞噬这些作物。地面布满了裂缝,大的裂缝足以容纳人的手。

8月6日,河南省驻马店驿城区沙河店镇崔楼村的玉米地遭受干旱,地表出现裂缝。

受访者供图

村民许生表示,今年的旱情比去年更为严重。去年,他贷款15万元,在村里承包了200亩地,经历了“旱涝急转”:虽然两次浇水保住了部分玉米,但在去年7月的暴雨中,仍有50亩玉米被淹死。今年春天,雨水稀少,小麦未成熟便提前收割,产量减少了一半。

原本期待今年夏天能扭转局势,但再次遭遇春夏连旱。上一次有效降雨还是一个多月前。“雨量不大,傍晚地里就干了。”

玉米正处于需水量较大的抽雄吐丝期,但现在部分玉米直接倒伏,叶子干枯,“一碰就碎,极易燃烧。”情况稍好的玉米长出了棒子,但剥开一看,里面的籽粒稀疏,不成形,“看着令人心疼。”

“过去二三十年从未有过这么严重的干旱。”以前,仅靠自然雨水就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即使是去年的大旱,对于有丰富种植经验的王华和许生来说,也能采取一些措施:挖深水沟,引邻近河道的水源。如果实在不行,就抽取井水浇地,勉强度过难关。村里的老人常说,“伏天旱个十日半月的,玉米根扎得深,能挺过去。”

但今年,这些方法都失效了。“没有雨水,全靠人工浇水。水浇下去,蒸发速度很快。”许生感到无助。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旱情表现出极端高温、雨量小、持续时间长、水位下降快的特点。”8月2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明了此次干旱的罕见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魏国强指出,驻马店秋作物的播种面积超过1400万亩,当前缺墒面积达到300万亩,占比20%,受旱面积达到163万亩,占比超过10%。

抢水

“不管能不能救活,先试试。”7月初,王华花费3000元购买了一台抽水泵和水管。他和妻子商议,先保住离水井近的玉米。

水源主要来自村里的六口老井,深十几米。抽水、引水、浇水,“一亩地浇透大约需要6个小时,电费就得20多块。”电费从去年的五毛五涨到八毛一度,“到现在光用电就投入一千多块。”

仅花钱不行,水还得靠“抢”。前两天,王华看到隔壁村的两个人因为抢水发生了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今年6月开始,王华和其他村民约定,先播种的先抽水,大家轮流抽水。“都是24小时轮班守着,谁也不敢停。”浇一次水能维持十天,十天后又得重新浇水。

王华记得,轮到自家时,气温一度达到40℃, “当时人感觉不行了,就赶紧泼点水降温,吃不消也得扛,不然这点儿玉米就全完了。”截至目前,土地已进行了四次灌溉。然而,即便如此,二十亩土地仍仅保住了其中一半。水井的耐久性也达到了极限。大约二十天前,王华发现村里的两口水井已经无法再抽取到水。家中的自来水也变得珍贵无比,在用餐和洗漱时段,水流变得极细,人们只能提前储备用水。

8月2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一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平原地区的平均地下水位为11.87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7米。在一些地区,机井的出水量已经减少,甚至出现了完全无水的情况。

8月5日,崔楼村村民在灌溉农田。

受访者供图

随着水管的深入,抽水效果却日益减弱。许生所在的村庄,家家都有十几米深的井,往年水位可达到十多米,但现在大多数已经接近干涸,“只能满足人用,无法用于灌溉。”

二十里外的水库成了唯一的希望。7月初,水库开始放水,水流通过一条古老的干渠流入村庄。“干渠离田地还有几里路,只能依靠水管抽水。”由于土地面积较大,许生雇佣了三名村民帮忙灌溉。“白天黑夜不间断,早上四五点出门,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

资金的投入超出了预期;新购买的两台抽水泵花费了五六千元,水管费用约两千元,雇佣的村民每人每天的工资是200元,仅为了抗旱,就已经投入了近万元,更不用说土地租金、种子、肥料等前期成本。

像许生这样的承包大户,必须抓住时间。每天最多能灌溉2亩地,要把200亩地全部浇一遍需要三个多月,有些玉米等不及浇水就枯死了。

“去年种麦子时借了15万,三年期限,现在连利息都难以偿还。家里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大学,每年的学费两三万,小儿子还没有结婚,全家的生计都依赖于这片土地。”

今年的收成眼看就要泡汤。200亩玉米地已经有100多亩枯死,剩下的,“收成可能连成本都不够,以前一亩能收一千多斤,现在能保住600斤就算不错。”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不种,租金还不起,种的话,最后只能继续贷款。”

应对旱灾的行动已在驻马店和其他受灾严重的地区展开。

政府开启了水库闸门。全省9.49亿立方米的水,沿着干渠流向农田。同时,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