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梗如“尊嘟假嘟”、“XSWL”以及缩写梗如“媛”、“老六”等,游戏黑话如“梭哈”等,这些不规范的用语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近期,面对互联网上“黑话烂梗”的泛滥,一些网络平台发布了公告,旨在整治平台上的不规范用语,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这些不规范的表达不仅损害了语言的清晰度和美感,还在不同群体之间筑起了沟通的障碍,甚至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当低俗的隐喻被巧妙地转化为“玩梗”,当消极的价值观隐藏在流行语中,它们便在轻松幽默的表面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健康的文化土壤。因此,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不仅有助于构建清新的网络空间,对于人际沟通、信息传播以及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记得几年前在一次班会上,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用气球和蝴蝶随风飘动的例子来比喻。空心的气球随风飘散,而有生命的蝴蝶则能随风起舞。简单套用流行语,可能会让人陷入随波逐流的表达困境,长期下去,人也可能像气球一样失去内在的定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深度,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独立思考和丰富精神世界的能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承载着文化,生动形象的语言更能触动人心。保持语言的“文化味”,让它成为审美情趣和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规范语言使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诸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润乡土”等活动,都展示了诗词经典的持久魅力。这启示我们,清除杂草的最好方法就是种上庄稼。让美好的语言走进学校和家庭,深入田间地头,营造亲近经典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增强文化底蕴,催生更多情感丰富、力量充沛的表达。
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文明的深度。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方言到普通话,都记录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讲述着跨越地域的共生生活。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标准化语言文化资源库。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中国话,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也为当代语言表达的精准和多彩奠定了基础。正确运用语言既要坚守传统,亦需勇于创新。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世间万物皆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语言亦然。”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智能向善”、“松弛感”等词汇脱颖而出;“点赞”、“刷屏”等词汇被收录进《新华字典》,而“网红”、“脑洞”等词汇则被纳入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涌现出大量新词新义和网言网语。经过时间的筛选,许多具有恰当解释力和强大生命力的字、词、句将生根发芽,为语言表达注入新的活力。
字正腔圆,传递雅致韵味;横平竖直,书写华美篇章。遵循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营造清新的语言环境,必将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表达与倾听、理解与反馈、感受与思考,从而在一字一句中坚定文化自信,感受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