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意外迎来回升

图片[1]-结婚人数意外迎来回升-小胖资源分享网 图片[2]-结婚人数意外迎来回升-小胖资源分享网 图片[3]-结婚人数意外迎来回升-小胖资源分享网婚姻与生育,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更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议题。

最近,民政部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人数达到353.9万对,而离婚人数为133.1万对,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10.9万对和5.7万对。

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的结婚登记数仅为610.6万对,创下了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在历史最低点之后,结婚人数意外地出现了回升,预计2025年全年结婚人数将实现正增长。

这一变化释放了什么信号?它是否能够推动出生人口的回升呢?

01

为何结婚人数会突然增加?

在今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还呈现了下降趋势,延续了之前的下降态势。然而,到了第二季度,结婚人数却突然大幅增加,这一现象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

根据往年的经验,第一季度通常跨越春节,历来是全年结婚的高峰期;而第二季度由于外出务工和缺乏长假,通常被认为是结婚的低谷期。

然而,今年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第二季度结婚人数激增26.9万对,不仅抵消了第一季度的下降(减少了15.9万对),还使得上半年总计增加了10.9万对。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包括“双春年”等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政策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去年为“无春年”,而今年则是“双春年”,根据民间传统,“无春不结婚”、“双春结二婚”的说法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不论是否信仰,这种说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人的结婚决定。

因此,今年结婚人数的增加,部分原因是去年推迟的结婚计划,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第二季度结婚人数会突然激增。

相较文化习俗因素,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结婚正逐渐进入“零门槛”时代。

近期,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推出了“全国通办婚姻登记+取消户口本”的措施。

取消9元结婚登记费之后,此举被视为进一步推动婚姻登记便捷化的重大举措。自那时起,结婚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政策层面上的障碍不复存在。

全国通办政策的实施,使得新人无需再回到原籍地,打破了地域和户籍的限制,以前必须在一方户籍地办理的婚姻登记手续已不再必要。

不再需要户口本,意味着只需一张身份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完成婚姻登记,以往因家庭反对或彩礼问题而受阻的情况已经不再发生。

甚至音乐节也成为了婚姻登记的新场所。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门在音乐节现场设立服务点,提供现场婚姻登记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策的实施时机非常恰当,5月10日出台,紧接着就是结婚高峰期的520,政策的推动作用迅速显现。

这一趋势在广州等人口流动大市尤为明显。今年第二季度,广州的结婚对数同比增加了7471对,增速达到39.9%,其中大多数是跨省市的登记人员。

结婚被视为生育的前奏,因此结婚人数一直是预测出生人口的先行指标。鼓励结婚也就是鼓励生育,去年的结婚人数直接影响到今年的出生人口。

当然,政策所提供的只是松绑,类似于放开生育初期的补偿效应,能否持续,能否真正扭转婚育意愿下降的现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关于离婚人数的增加,今年上半年,不仅结婚人数有所增长,离婚人数也出现反弹,增幅(4.5%)甚至超过了结婚人数的增幅(3.2%)。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结婚人数包括了初婚、再婚甚至三婚,而离婚数据仅包括登记离婚,不包括诉讼离婚。最近,官方发布了2024年的统计公报,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51.3万对,据此推算,真实的离结比为57.5%。

根据统计,351万对夫妻选择了离婚,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62.2万对,法院判决和调解的有89.1万对。

回顾过去,全国离婚人数曾大幅减少,离结比也创下历史新低。然而,近两年这一趋势开始逆转,原因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离婚冷静期政策的效力减弱。

虽然结婚门槛较低,但离婚却受到限制。自2021年起实施的30天离婚冷静期,即便双方同意离婚,也必须等待30天的冷静期。

这一政策的影响导致2021年和2022年离婚人数大幅减少,从最高峰的470万对降至284万对,回归到十多年前的水平。

然而,任何政策都有其两面性。离婚冷静期虽然减少了“冲动离婚”,但对于因感情破裂或家庭暴力而离婚的情况,却产生了反效果。

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协议离婚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诉讼离婚的比例却从24%上升到28%。

正如人们不会因为结婚容易而轻易结婚,同样也不会因为离婚困难而退缩。

相比政策,婚育环境的变化更为关键。

结婚面前存在的难题包括高昂的婚姻成本和单身社会、低欲望社会的流行。

类似地,离婚率的上升既反映了从集体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结构变化,也体现了“凑合过”、“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崩溃,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相比于离婚率的回升,更应关注的是结婚率的持续下降——

如果连结婚都不愿意,自然就不会有离婚的可能,更不用说生育了。

03

“催婚”与“催生”现象已成为一项国家级战略。

婚姻与生育,不仅关系到家庭的重要事务,更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它们既关联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人口代际更替、社会结构的稳定,以及消费刺激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将婚育问题视为“头等大事”,而“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则被视为最高层级的“关键工程”。

就在近期,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方案正式公布,规定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每年可领取3600元的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岁。

正如《国家级“催生”》一文所述,这堪称前所未有的举措,也是国家首次对普通民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补贴。

尽管补贴数额存在一定争议,但它标志着从放宽生育限制到全面激发生育潜力的转变。

实际上,促进婚育不仅仅是单一政策的实施,而是一系列经济、服务、时间、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支持措施。

在婚育休假方面,全国已有28个省份明确规定了婚假延长至最高30天,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以上,同时配偶陪产假约为15天,父母育儿假则从5天到20天不等。

在教育领域,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了推进学前免费教育制度的计划,预示着12年免费教育体系即将建立,目前尚未包括高中教育。

在政策制定方面,除了实施无门槛婚姻登记外,许多地区开始放宽对未婚生育的限制,生育登记不再受婚姻状况的限制,新生儿落户也不再以结婚证为必要条件。

在财政补贴方面,无论是之前实施的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还是这次的育儿现金补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政策共识:对有孩子的家庭实施全民补贴。

然而,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不会一蹴而就,寄希望于通过一两个政策就能迅速改变婚育状况是不切实际的,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

促进婚育,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其目标不在于彻底逆转现状,而在于提供支持和缓冲,通过时间的积累来创造条件。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https://www.toutiao.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