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印度对美的态度强硬如铁壁,实则暗流涌动,对美国妥协的迹象已悄然显现。近期,印度众多石油巨头,竟不约而同地悄然终止了与俄罗斯的石油采购合作。这一举动,无疑是对特朗普“极限施压”策略的又一次屈服。如今,在这场博弈中,唯有中国,仍在独自奋战,孤注一掷。
一场关税的狂风骤雨,犹如一面映照世间百态的镜子,无情地投射在亚洲两大巨擘——印度与中国的身上。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一声令下,如同雷霆万钧,威胁要在8月1日对印度输美商品实施高达25%的关税壁垒。其语气中,更是夹杂着对那些敢于拥抱俄罗斯能源与武器的国家的严厉警告,暗示他们也将面临额外的“罚金”,仿佛一场无形的战争,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更有甚者,美国财长贝森特那张口才了得的嘴巴,亦是不甘寂寞,放出狠话,声称中国或将吞下高达100%乃至500%的“报复性关税”重锤。面对这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印度与中国的应对态度却判若云泥。
战火硝烟渐起,特朗普手中挥舞的这张牌,直指俄罗斯石油的命脉。
他心怀双重计谋,意图一石二鸟:不仅意图斩断俄罗斯的财政命脉,更企图趁此良机,重塑全球能源与贸易的格局。
印度与我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的巨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眼中的钉子户。
未曾料想,面对同样强硬的挑战,在南亚次大陆与东亚大陆,却激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之策。
印度与我国的应对之道,究竟谁更胜一筹?这场棋局,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与变数?
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其反应之迅速,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当特朗普的警告犹在耳畔回响,路透社的快讯便如闪电般划破夜空:印度境内几家举足轻重的国有石油巨头,它们手中握有全国炼油产能的半壁江山,其中赫然包括了印度石油公司,竟已悄然无声地按下了暂停键,终止了与俄罗斯石油的新一轮合作。
这些企业,日以继夜地处理着超过520万桶原油,它们的集体“止步”,宛如一把利刃,几乎斩断了印度国家队与俄罗斯石油之间的官方纽带。
纵然私营炼油厂依旧坚守着旧合同的承诺,然而国家队这一决绝的退场,无疑是在莫斯科的心脏地带刺入了一道深深的痛。这份“妥协”,来得虽不突兀,却如同一场蓄谋已久的暗流涌动。
首先,俄罗斯原油的辉煌似乎正在逐渐褪去。自七月以来,其折扣空间已锐减至2022年的谷底,炼油商的利润被无情地挤压至微乎其微。
其次,特朗普的威胁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既具体又致命。除了挥舞关税的大棒,他还企图迫使印度打开那道坚不可摧的农产品市场保护之门。而这,无疑是一根触碰即爆发的政治高压线,牵动着数亿农民的生计。
2020年,莫迪政府曾因农业改革法案,激起百万农民的怒潮,抗议声浪此起彼伏,最终,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这场风波让莫迪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今,面对美国在贸易和能源领域的双重挤压,以及更深层资本冻结、银行融资受限的阴霾笼罩,印度政府选择了审时度势,巧妙地避开风口浪尖,以免深陷泥潭,步履维艰。
印度的商务部声明,字里行间仿佛藏着千层意蕴。口头上高喊“公平互利”的口号,实则巧妙地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幌子,对可能到来的反制手段避而不谈,其言辞之间,透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暧昧。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姿态,宛如定海神针一般稳固。面对美国官员步步紧逼的警告,中国不为所动,岿然不动,彰显出大国风范与坚定立场。
中国外交部掷地有声地宣告:能源采购,关乎国家主权,岂容外界施压干扰我国稳固的能源安全!一语中的,将“关税战无赢家,施压胁迫无解”的真理道破天机。此言非同小可,绝非虚张声势的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坚定立场。
中国,作为俄罗斯石油在全球的最大买方,其每日的进口量竟高达200万桶之巨。这并非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历经多年精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硕果。
中国,早已在石油供应链的构建上,铸就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这堡垒独立自主、稳如磐石、运转高效,从人民币结算的巧妙运用,到海上油轮间的无缝对接,再到港口操作的灵动自如,每一环节都如精密机械般,运转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如此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岂能被一张纸的关税威胁轻易撼动?不过是天方夜谭,徒增笑料。
更令人玩味的是,正当美国方面高调施压之际,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军演,于8月1日至5日,在日本海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帷幕。军演余韵未了,两国舰队便毅然决然地开启了第六次太平洋巡航之旅,彰显了两国海军的坚定意志与紧密合作。
这份军事层面的默契与协同,恰似一记铿锵有力的回音,与外交场上的冷静应对相得益彰,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绝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我们自有步伐,自有法则,自有节奏。
于是,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画面,便如此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那个曾乖乖妥协、迅速退让的印度,竟意外地成了特朗普口中“关税过高”、“贸易壁垒最严”的替罪羊。
在那个态度坚定、寸步不让的中国面前,竟意外迎来了特朗普的笑脸与赞许。他在白宫接受采访时,眉眼带笑,语气温和地说:“美中合作正日益紧密,步调协调,进展顺畅。我相信,双方必将达成一份极为公正的协议!”
这背后的策略,实则简单明了。
特朗普的行事之道,精髓在于以极限施压来试探对手的底线。
印度那急切寻求妥协的姿态,竟不自觉地踏入了这场精心布下的陷阱。其退让之举,在特朗普眼中非但未被视为善意,反而被解读为软弱可欺,于是对方便趁机步步紧逼,得寸进尺。
新德里似乎仍沉浸在拜登政府时期与美国的“蜜月期”的余韵中,浑然不觉自己已然成为了特朗普“杀鸡儆猴”戏码中的替罪羊。
中国,另辟蹊径,以一记外交、经济与军事信号的连环组合拳,鲜明地勾勒出自身不可逾越的红线,彰显出一种从容不迫、视压力如浮云的战略定力。此般强硬之姿,竟让美方幡然醒悟:单纯的威压与恐吓,不过是镜花水月,若欲破解困局,唯有重返平等对话的谈判桌,方能寻得出路。
终究,分析人士普遍断言,向俄罗斯石油施加高达100%的关税,不过是虚张声势,若真付诸实践,恐将点燃全球油价的导火索,进而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风暴,可谓“损人不利己”,徒增自身之痛,如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归根结底,底气源自实力,更源自对自身实力的透彻洞察与巧妙运用。
印度此举,暂缓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无疑是在短期内寻求一种务实避险之道。然而,长远来看,此举或许不得不以牺牲战略自主性为代价,同时还得直面能源进口成本攀升以及供应链波动的严峻挑战。
至于中国,其坚定立场亦非无懈可击。在这波诡云谲的国际能源棋局中,中国或许还需时刻警惕,方能确保自身能源安全,避免陷入被动。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犹如掌舵巨轮的舵手,依然紧握着决定“关税休战期”是否延续的最终决定权。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犹如棋局正酣,远未落下帷幕。然而,它却已如同闪电划破夜空,清晰地昭示了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中,我们如何应对外来的压力,往往比压力本身,更能决定我们的位置与命运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