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面对招生挑战,通过调整专业和学费策略应对。广东高考近期首次实施本科批次第三次征集志愿,物理和历史类分数线分别下降36分,幅度远超往年。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启动了普通本科批次第四次征集志愿,取消文化录取最低分数线限制,所有未录取的考生均可参与,这一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连续的补录和大幅降低录取分数线,甚至不设定分数限制,显示出部分本科院校在招生中遭遇困境,难以实现招生目标。受影响的主要是民办本科院校。这种情况可能与高考招生的新投档方式有关。目前,全国21个省份正在实施新高考改革,原来的院校投档模式已转变为“专业(类)+院校”或“院校专业组”。过去一个院校对应一个志愿,现在则可能对应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类)志愿,同时取消了调剂;或者为多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调剂仅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这种方式导致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较低的专业难以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
与此相对,一些新成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表现较为突出。尽管这些院校招生人数较少是原因之一,但关键在于它们的专业设置精细,且与企业有深度合作,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吸引了更多考生。
民办本科院校在志愿填报逻辑转变中面临巨大冲击。这不仅因为它们的专业设置缺乏竞争力,高昂的学费同样构成了重要障碍。众多考生更倾向于选择公办大专而非民办本科。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文凭的价值逐渐降低,投入大量资金仅为了获得一张本科文凭的性价比显得不高。在经济增长步入调整期时,考生和家长愈发追求务实和理性。
因此,随着志愿填报逻辑从以学校为主导转向以专业为主导,那些招生形势严峻的本科院校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它们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跟踪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并凸显自身特色和差异化。另一方面,降低学费,提升性价比。如果高学费无法吸引学生,不如先采取打折策略吸引优质生源,建立良好声誉,这样后续招生才能更有信心。
研究表明,2034年后,“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红利将逐渐消失,育龄妇女的数量将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高等教育生源供给将大幅减少,并在2038年达到拐点。这表明从长远来看,高校学位供给将过剩,招生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一些高校或专业可能会被淘汰。对于目前面临招生困难的本科院校来说,现在就需要开始进行长远规划。这一变化也提醒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寻找未来的热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