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流言,科学解码——7月“科学”流言榜揭晓**
炎炎夏日,流言四起,其中不乏一些关于健康养生的说法。7月31日,7月“科学”流言榜如约而至,为我们揭秘近期公众关注的种种疑虑。
**抗过敏药,依赖?不存在的!**
“抗过敏药容易形成依赖,能不用就不用?”这种说法你是否也曾听闻?其实,这不过是误导。过敏带来的鼻子痒、喷嚏连天、皮肤瘙痒等症状,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组胺”的炎症物质。而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正是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来缓解过敏症状。这类药物既不会让人产生生理或精神上的依赖,也不会在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如果你停药后过敏症状反复,那可能是因为过敏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合理使用抗过敏药,是控制过敏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盲目担忧药物依赖而拒绝规范用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防晒,全副武装?过度防晒反伤身!**
夏日炎炎,防晒成了出门必备。从防晒霜到防晒衣,从遮阳伞到“脸基尼”,人们追求着“全副武装”的防晒方式。然而,过度防晒却可能适得其反,引发皮肤过敏、痤疮,甚至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
专家提醒,科学防晒,避免陷入“全副武装”的误区。长期、多层叠加使用高倍数化学防晒产品,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而高倍数物理防晒剂质地厚重油腻,在炎热夏季大量涂抹,极易堵塞毛孔,导致痤疮问题恶化。
此外,过度防晒还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引发脱发,甚至骨质疏松。人体需要适量接受中波紫外线照射,才能合成维生素D,长期完全隔绝阳光照射,会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质吸收,最终引发骨质疏松。
1. 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2. 对部分语句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简洁明了,避免冗余。
3. 在适当位置添加了一些过渡性语句,使文章结构更加流畅。科学防晒,如同掌握时光的魔法,其核心在于“分时”与“适度”的精妙运用。在阳光似火、紫外线肆虐的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我们需果断披上遮阳伞、戴上宽檐帽、穿上防晒衣、佩戴太阳镜等“硬核”装备,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晒防线。而于清晨微曦或夕阳西下之时,则不妨悠然漫步于户外,让面部、手臂等部位沐浴在每日10至20分钟的柔和日光之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日常穿梭于城市之间,或是宅于室内,SPF15、PA++的低倍数防晒产品便足以守护肌肤。投身于寻常的户外活动,SPF30、PA+++的中等倍数防晒霜便能胜任。唯有在攀登高峰、海滩漫步或高原探险等长时间直面强烈紫外线的挑战中,才需祭出SPF50+、PA++++的防水防汗型高倍数防晒神器。
至于台风,人们常有的误区是“只有强台风才威力无边,弱台风不过微风拂面”。实则不然,弱台风的破坏力未必逊色。
台风的威力,以中心最大风速为衡量标准。通常,风速越猛,破坏力越强。然而,历史并非总遵循这一规律。例如,2019年8月的台风“韦帕”,虽仅达热带风暴级(中心风速8-9级),尚不及台风之级(需12级以上),却依旧引发了汹涌的降水,导致了城市内涝、山洪肆虐与泥石流横行。
更有甚者,若台风遭遇西南季风、冷空气或特殊地形等叠加因素,其破坏力更不容小觑。以2018年的台风“安比”和“温比亚”为例,尽管中心风速未达12级,却因与西南季风结合,获得了充沛的水汽补给,得以持续肆虐,造成广泛降水和严重破坏。
因此,面对台风,无论其强度如何,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因台风“弱”而放松警惕。唯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在自然的狂风暴雨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