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民政部于7月30日发布的《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揭示了我国婚姻登记的年度数据。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共有610.6万对新人喜结连理,将爱情升华为永恒的誓言,结婚率达到了4.3‰。与此同时,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对数为351.3万对,离婚率则降至2.5‰。
“结(离)婚率”这一概念,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在一定时期内,每千名国民中,结(离)婚的比例。2024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千名国民中,就有4.3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5对夫妻选择结束婚姻的旅程。
“离结比”则是衡量婚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定时间内,离婚登记人数与结婚登记人数的比重。2024年,我国的离结比高达57.5%,这意味着在百对新人中,就有57.5对夫妻选择离婚,婚姻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回顾2024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较2023年锐减157.4万对,降幅高达20.5%,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然而,根据民政部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达到353.9万对,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10.9万对,仿佛在预示着我国婚姻市场将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婚姻的殿堂中,25至29岁的年轻群体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据民政部的权威数据披露,在去年汹涌澎湃的婚姻浪潮中,共有610.6万对新人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在这其中,25至29岁的青春力量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达428.8万人,其占比更是高达35.1%,彰显着这一年龄段在婚恋市场中的举足轻重地位。
从2014年起,中国婚姻的乐章仿佛突然低沉,结婚人数的数字如同退潮的潮水,逐年递减。2013年,全国登记的婚姻伴侣还高达1346.9万对,然而,从那以后,这串数字便开始了它令人惋惜的跌落之旅。从2014年至2022年,这串数字连续九年以近乎哀婉的节奏下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直至2023年,疫情后短暂的“补偿性结婚潮”如同一抹短暂的亮色,将结婚登记数短暂推升至768万对,然而,这不过是短暂的回光返照,2024年的数据再度跌入低谷,降至610.6万对,如同沉入深渊的孤舟,让人不禁要问:这婚姻的潮流,究竟为何持续退潮?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婚姻现象的变迁,更是一幅反映时代变迁的画卷。是什么力量,将曾经充满激情与憧憬的婚姻殿堂,渐渐推入了一个略显冷清的角落?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是个人主义的崛起,还是经济压力的增大?这些疑问如同幽灵,缠绕着每一个试图理解这一现象的人。
婚姻,这一古老而神圣的仪式,为何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渐行渐远?是时候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婚姻率下降背后的深层原因了。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寻找答案的旅程,或许,在这片迷雾中,我们能找到那把开启婚姻之门的钥匙。
窥探我国婚姻登记数据的地图,广东省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2023年,粤地婚典之盛,竟达63.22万对,独占鳌头,全国唯一一座跨过六十万对大关的婚姻堡垒。《中国统计年鉴2024》的记载,广东这座人口大省,虽曾雄踞婚姻之巅,却也难逃人数逐年递减的宿命。据广东民政事业统计报告,2024年的婚典场次,已降至51.2万对,似乎在诉说着一段落寞的婚姻传奇。
宁夏、青海、西藏,这三片神秘的土地,似乎与婚姻的喜悦绝缘,结婚人数寥寥无几。而北京、上海这两座繁华的超一线城市,也无奈地跻身倒数行列。以上海为例,2024年,这座城市的婚姻登记处,见证了90167对新人牵手,却也记录了44864对情侣的分手。
我国婚姻登记人数的持续下滑,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人口学家们纷纷献策,归纳出六大成因。
首先,适龄人口数量的锐减,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刺痛了婚姻的脉搏。20岁至39岁,本应是婚姻的热土,然而,《中国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显示,2023年,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已从2013年的31.97%降至26.29%,跌幅令人咋舌。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更是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80后、90后、00后,这三代人,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断崖式下跌的趋势。
其次,适婚人口中,男性人数过剩,与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岁至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1752万人,这一数据,无疑为婚姻市场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压力。
第三,初婚年龄的推迟,如同一场漫长的等待。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至29.38岁和27.95岁。经济发达地区的婚姻,更是如同一场马拉松,考验着年轻人的耐心和毅力。
2024年上海婚姻登记数据显示,这座城市的婚姻,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全市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为34.9岁,其中男性更是高达35.8岁,女性为34岁。全市初婚平均年龄更是高达30.1岁,其中男性为30.8岁,女性为29.5岁。
第四,城市高房价和农村高彩礼,如同两座无形的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育娲人口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部分大城市的房价,早已超出普通工薪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许多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只能选择推迟结婚。而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更是让许多年轻男青年望而却步。
第五,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压力的巨大,让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慢就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结婚生育的意愿自然会降低。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女性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的大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结婚意愿,甚至比男性更低。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婚姻的无奈与悲哀。
**婚典之韵,能否以金缕缀织?**
民政部的数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2024年婚恋之海的波澜。610.6万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却比往年少了近五分之一,创下了自1980年以来的新低。而离婚的步伐,虽略有放缓,却也如影随形,351.3万对夫妻选择了解绑,民政部门登记的离婚人数更是高达262.2万对。
面对这样的婚恋现状,各地纷纷出招,试图以“红包”温暖人心。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道南岭村,更是豪掷4万元奖金,奖励初婚的村籍夫妇。山西省吕梁市也不甘落后,为符合条件的夫妇送上1500元的甜蜜彩礼。
婚假,这个曾经被忽视的小长假,如今也成了鼓励结婚的香饽饽。全国28个省份纷纷延长婚假,山西、甘肃两地更是将婚假延长至30天,其他省份也至少保障了10天的婚假时光。
而婚姻登记的门槛,也在悄然降低。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让婚姻登记实现了“全国通办”,内地居民无需户口簿,即可在任一婚姻登记机关完成登记手续。更有地方,将婚姻登记的舞台搬到了音乐节现场,让爱情与音乐共鸣。
然而,这些举措,真的能如春风化雨,提升婚育率吗?湖北天门市,成为了观察这一现象的窗口。
天门,这座小城,自2025年3月起,推出了全周期的婚育支持体系。6万元的购房补贴,不仅吸引了新人领证,更让他们迅速将爱情转化为现实的家园。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有210多对夫妻领到了这份甜蜜的礼物,其中20多对夫妻更是将购房认购券作为爱情的见证。
婚育新政的春风,吹拂着天门,生育意愿如同破土的嫩芽,迅速生长。2024年,这座小城迎来了7217个新生命,同比增长17%,八年来首次实现了“由降转增”。
发钱,延长婚假,放宽结婚要求,这些举措,是否能成为提升婚育率的金钥匙?或许,它们只是婚姻之路上的一抹亮色,真正的幸福,还需夫妻双方携手共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