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了预防蚊虫传播基孔肯雅热疫情,佛山市禅城区在公园内投放了大量所谓的“灭蚊鱼”。然而,这些“灭蚊鱼”究竟是何种鱼类?它们是否属于入侵物种“食蚊鱼”?对此,记者向相关部门进行了咨询。
**文章改写:**
**标题:佛山市禅城区创新采用“养鱼防蚊”策略,投放鱼苗降低蚊虫孳生**
**正文:**
据广州日报报道,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华斌透露,为了有效控制蚊虫孳生,该局于7月23日和24日分别在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和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进行了鱼苗投放活动。共计投放了4200尾鱼苗,其中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此外,24日当天在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又投放了1000尾土鲮鱼的鱼苗。
记者在亚洲艺术公园现场观察到,鱼苗被投放于一片荷塘中,该水域相对封闭。现场照片显示,园林工人使用水瓢将鱼苗从装满水的塑料袋中舀出,然后泼洒到近岸的池水中。
这种“养鱼防蚊”的生物防治方法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蚊虫控制手段。据资料,全球有超过100种鱼类能够吞食蚊子幼虫。张华斌表示,这是禅城区首次尝试此方法,目的是减少蚊虫的密度,从源头上阻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张华斌强调,人工湖的封闭性和水体流动性不强,投放的鱼苗主要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有助于消灭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但他也提醒,有一种名为“食蚊鱼”的鱼类与此次投放的鱼种不同,应避免将其放入水体中。
根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资料,“食蚊鱼”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是一种能够捕食蚊子幼虫的小型鱼类,有助于控制蚊子数量和疟疾的传播。然而,这种鱼性情凶猛,繁殖力强,可能会对入侵水域的生态位相似的鱼类造成威胁,甚至导致它们濒临灭绝。因此,“食蚊鱼”已被列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 版权声明
本站提供的内容仅作为个人学习、研究以及欣赏!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互联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