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全球最大乐高乐园正式揭幕。该项目投资超过5.5亿美元,占地广阔,设有8大主题区,并使用了高达8500万块的积木模型,本期望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旅游新地标。然而,尽管开园当天吸引了7500名游客,与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时的火爆场面相比,乐高乐园的受欢迎程度显然未能达到预期,标志着乐高在中国市场的首次尝试遭遇挫折。
第一部分:积木与乐园的差距,多重因素的交织困境
乐高乐园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是2至12岁的儿童,这使得园区的设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亲子互动体验。例如,开园第一天最受欢迎的“乐高大飞车”项目排队时间长达105分钟,但该项目对参与者的身高和年龄有严格限制,使得成年游客的体验感较弱。
一位特地从北京前来的游客对费维他命(ID:Con_vitamin)表示:“亲子套票高达近千元,只包含一大一小,如果额外购买成人票,总价将近1500元,但园区内适合成年人的项目不足三成,性价比远低于迪士尼。”这种以儿童为主、成人陪同的模式,直接降低了非亲子游客的消费意愿。
尽管乐高拥有哈利·波特、星战等国际知名IP,但在中国市场,其IP的知名度和迪士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迪士尼通过“玲娜贝儿”等独特IP的运营,成功建立了情感上的共鸣。而乐高乐园虽然推出了“悟空小侠”等融入中国元素的主题区,但场景设计仍以积木拼接为主,缺乏沉浸式的叙事体验,难以复制迪士尼的“魔法世界”效应。
此外,交通配套设施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金山区位于上海的远郊,距离市中心大约60公里,且地铁9号线尚未延伸至园区。开园当天,周边道路出现了严重的拥堵。相比之下,迪士尼乐园可通过地铁11号线直达,周边还有众多的商业综合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消费生态链。
篇章二:乐高乐园遇冷背后的经营疑虑
乐高集团,这个源自丹麦童话世界的知名品牌,拥有超过九十年的历史。其名称“LEGO”源于丹麦语“leggodt”,寓意为“玩得开心”。
根据乐高集团2024年的财务报告,该年度集团总收入达到743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702.7亿元),同比增长13%;营业利润为187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10%。尽管业绩增长迅猛,但在这份看似光鲜的业绩背后,亚太市场的收入占比仅为12.6%,远逊于美洲的48.2%和欧洲的39.3%。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消费市场,中国尚未成为乐高的主要增长动力。
乐高积木曾因其绝版套装的高溢价而被投资者誉为“塑料黄金”。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乐高积木的保值特性迅速减弱。例如,新推出的“无牙仔”套装上市后便在二手平台上被大量抛售,价格差异高达200元;而老款“哈利·波特迷你对角巷”套装虽然仍受追捧,但整体市场交易量同比下降了30%。与此同时,国内积木品牌通过“低价+创意”的市场策略,夺取了市场份额,使得乐高在中国积木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65%下降至2024年的58%。
乐高在B站推出的新品宣传视频揭示出,面对市场的迅猛变化,这家源自北欧的企业反应相对迟缓。与漫威、星战等知名IP合作的联名系列更新换代周期长达2至3年,这一速度远不及泡泡玛特等潮流玩具品牌。此外,乐高新品套装的平均价格比国内积木产品高出2至3倍,且很少打折,这导致了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流失。
这仅仅是乐高在中国市场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对于乐高集团来说,中国市场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乐高集团需要采取更为谦逊的态度,深入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及消费升级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实现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