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水利部长的一次指责,使雅鲁藏布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他公开发言,指出雅鲁藏布江近七成的流量流入印度,质疑中国为何能在源头修建水电站。
此言一出,印度舆论一片哗然,媒体纷纷炒作:若中国“关闭水源”,恒河平原的农田将面临干旱。
他们宣称,中国规划的墨脱水电站采用了一种不建坝、不截流的“颠覆性技术”,但依旧让新德里感到不安。一些印度官员甚至警告,这就像悬在1.2亿印度人头顶的“水炸弹”。
这究竟是水资源霸权的争夺,还是技术革新引起的误解?
争议的源头在于印度对水权的主张。新德里坚持,雅鲁藏布江的65%至70%流量在印度境内形成,因此作为下游国家,有权否决上游的任何工程。
印方反复强调,中国控制的源头区域仅贡献了30%至35%的水量,无权单方面行动,甚至引用1950年的旧约,声称拥有“历史水权”,却故意忽略了这份旧约与英国殖民者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联系。
对此,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墨脱水电站位于中国西藏,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无可争议的事务。
水利专家也提供数据反驳,指出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阿萨姆平原时,其水量有六成以上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当地年均高达2500毫米的降雨和汇入的47条支流。相比之下,中国源头区的年降水量仅400毫米。《自然》期刊上的学术争论也指出,下游80%的水量实际上源于印度本土,新德里将“水荒”的责任推给中国,显然站不住脚。
更有趣的是,印度在指责中国时存在“双重标准”。联合国《国际水道公约》规定上游国家有权开发境内水资源,只要兼顾下游利益即可。
但印度在雅鲁藏布江下游规划了175座水电站,其中37座已动工,规模最大的埃塔林水电站导致生态破坏、居民流离失所,印度媒体却对此保持沉默。抗议者质疑,网友嘲讽揭露其逻辑漏洞。
此外,印度在恒河上游建坝导致孟加拉国缺水,尼泊尔也曾指责其贾坎德邦的一座水坝建成22小时后垮塌引发洪灾。实际上,中国的技术突破已打破印度的“水威胁论”。墨脱水电站通过开凿山体隧道引水发电,85%的江水得以保留在天然河道中,并采用分层取水和蓄洪技术,使得枯水期下游的流量得以增加,防护措施达到了军事级别,甚至印度防长都将其比作“前沿堡垒”。
面对环保的争议,中国以科学的态度作出回应。公布了鱼类洄游通道的三维模型,控制水温变化,通过“蓄清排浑”技术减少河床淤积,对下游河床稳定性的贡献高于印度的水坝,还能帮助印度阿萨姆邦减少洪水损失。而印度正在建设的埃塔林电站由于破坏红树林而受到联合国的警告。
这一切背后是中国深远的战略考量。墨脱水电站装机容量大、发电量高,有助于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提升西藏边境的基础设施,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印度的焦虑导致其在实控线附近增设哨所,局势因此紧张。
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沙利文宣称中国的项目威胁到稳定,但美企却参与竞标,这种“两头下注”的做法引人深思。
在合作与僵持之间,中国始终坚持透明度。在湄公河,中国已经与泰国、越南等国实现了每15分钟一次的水文数据共享。
中国也曾提议印度实时查看雅鲁藏布江源头的卫星云图,但印方至今拒绝接入,反而选择自建监测站,且数据从未对外公布。尽管两国签署了水文协议,但在谈判桌上,印度要求控制电站调度权,而中国则坚持运营自主,核心争议尚未解决。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尼罗河的僵局,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建成后,与埃及的和谈已经进行了26轮,至今仍未有结果。
当推土机在墨脱的土地上作业,西藏牧民搬入配备地暖和光伏板的新居时,在印度阿萨姆邦的稻田里,农民只能盯着手机上的降雨预报,祈求风调雨顺。
跨境河流面临着主权问题和百年边境纷争,这条大江,究竟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还是合作的桥梁?脚下江水的咆哮,或许早已淹没了所有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