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29年,是杨宇霆被枪杀前,和张学良的最后一张合照。
当时,43岁的杨宇霆双手垂在两侧,表情严肃,27岁的张学良则把手背在身后,牙关紧咬,面带怒气。从站立的距离和姿势来看,这两人已经貌合神离,站在一块很像仇人。
一个是东北少帅,一个是奉系元老,他们为何会变成这样?
一切,还要从皇姑屯事件开始说起。
一、皇姑屯事件前:“皇帝”和“宰相”
皇姑屯事件之前,杨宇霆几乎是实打实的奉系军阀二把手,仅次于张作霖。而且,这个二把手的位置,还是杨宇霆一点一滴靠实力坐上去的。
杨宇霆和张作霖不同,他是个实打实的读书人,1904年时,19岁的他就中了秀才,后来又先后进入奉天陆军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担任过军校教官……正经军校的科班出身。
因此,杨宇霆一进入奉系军阀,张作霖就对他非常重视。
他认为,绿林出身的奉系军阀,要想又有未来,势必离不开“正规化”。而杨宇霆,就是正规化最好的契机。
果不其然,杨宇霆下场后,迅速就开始解决问题,当时轰动一时的“秦皇岛劫械案”就是杨宇霆的手笔。
不过,杨宇霆这个人,有才归有才,在忠诚度上却十分欠缺。秦皇岛劫械案后,他试图与徐树铮合谋,利用奉军的经费和器械,自立门户,重新组建军队,被张作霖发现后革了职。
一直到1921年,迫于奉系军阀实在缺人才,张作霖又破例启用了杨宇霆。
这一次,杨宇霆明显忠心了许多。
他先是大刀阔斧对奉系军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淘汰了不少老弱士兵,随后进行制度化,加强军队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顺势创建了海军和空军。
随后,他又出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经常和工人同吃同住,每天花费的菜钱不足二元。
在他的努力下,东北一度成为了令日本人眼馋的“第一兵工厂”,奉系军阀也成为了各个军阀势力中,战斗力最强的。
有这个贡献在,杨宇霆也成为了东北军中不可或缺的大人物,号称东北“小诸葛”。
除了张作霖,就是杨宇霆。
原本,这种“皇帝”和“宰相”的关系,可以和谐存在,但偏偏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27岁的“太子”张学良一跃成为了东北军新任的总司令。
二、皇姑屯事件后:“宰相”想篡位
从明面上的地位来看,杨宇霆还是东北军的二把手,仅次于张学良。但实际上,形势却大不一样。
少帅张学良刚上位,地位不稳,军中将士们对他并不信任。尤其是,张学良这个人,看着就不靠谱:
花花公子的名声在外,娶了于凤至,又去谷瑞玉,还和天津的赵家小姐不清不楚……花边新闻从没断过;在军事上,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和结果,无法服众。
唯一能够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就是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是张作霖和原配夫人赵春桂生的。
但这个理由,杨宇霆这个功勋卓著的元老,心里一百个不愿意。
他仗着自己元老的身份,对年轻的张学良经常以“监护人”自居,也不听张学良的指挥。张学良想任命他为东三省保安委员会委员,杨宇霆推辞,声称自己愿意退休,只想当奉军总参议和兵工厂总办。
奉军总参议、兵工厂总办……当张学良听到这两个职位时,差点没笑出声来,杨宇霆哪里是想退休,他是想垂帘听政,表面上退休,实际上掌控大全,即“太上总司令”。
张学良碍于杨宇霆是元老,不好当众发火,没想到杨宇霆居然半点不给面子,当众直呼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
这一下,真正地触碰到了张学良的逆鳞。
两人关系,不断恶化。
三、东北易帜:貌合神离,撕破脸
后来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张学良动了杀心——“东北易帜”。
1928年底,日军虎视眈眈,为了更好地抗日,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投靠国民党。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杨宇霆坚决反对,他认为东北必须独立。
可这一次,不管杨宇霆怎么闹,张学良都用自己总司令的身份压了下去,坚决执行。
12月29日,张学良公开宣布“东北易帜”,同一时间,东北军的所有旗帜也都换成了国民党的旗帜。唯有杨宇霆,坚决不肯换。
这就相当于,杨宇霆在明面上和张学良插上了两面不同的旗帜,公然闹分割。
从小就养在军营的张学良深知,所有事情都可以商量,但分割绝不可能,这是底线中的底线。
这次事情之后,张学良隐隐对杨宇霆动了杀念。
如果这时候,杨宇霆稍加收敛,或许还能挽回。可偏偏,他还作死地又干了一件事情,彻底把自己推向了死亡。
这天,杨宇霆的父亲生日,在家中举办宴会,奉系军阀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到场了,张学良也带着礼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