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或许未曾察觉,北京选拔尖子生的策略已发生转变——
过去是各校暗中竞争,各显神通地进行“掐尖”,而现在则是通过集团化办学,在体系内公开进行筛选。
近期,海淀区某知名小学便进行了一次集团内部的选拔考试,从2000名学生中挑选出排名前50的学生,可直接签订升学协议,其中部分顶尖学生不仅能直升,还能进入实验班。
至此,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布局的集团化办学,都是为了实施这一盘精心的“掐尖”大棋。
01
要理解集团化办学在“掐尖”中的作用,首先需了解北京中考升学的多项政策。
许多家长仅知统招,即通过中考成绩被高中录取,却不知统招之下还有三种特殊招生途径:
定向招生、特色实验班招生和集团校/校内直升。
定向招生与校额到校类似,高中为指定初中预留一定招生名额,初中内根据考核成绩进行录取;
实验班是高中自行设立的特色班级,录取分数高于普通班。例如,北师大实验的理科拔尖创新人才班、人文社会科学班、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班,均聚集了大量学霸,师资力量强大,不乏全英教授和外聘专家;
集团校/校内直升,即上文所述的选拔模式,集团校的高中为集团内初中提供一定名额,通过校内考察直接录取,不参考中考成绩。
除了统招,中招还有校额到校、市级统筹、提前招生、登记入学、自主招生和1+3项目共6种方式。
校额到校是将优质高中50%的招生名额分配给公办初中,公办初中综素B级以上、中考成绩570分以上(参考2024年)的学生通过校内竞争,进入优质高中的途径;
校额到校为努力、稳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名校的机会,也是“宁做普校鸡头,不做名校凤尾”理念的原因之一。
市级统筹则是针对跨区学霸的“掐尖”策略,为东西海之外的尖子生进入西城海淀顶尖中学提供了机会。
1+3项目也是众多学校抢先“掐尖”的手段。它主要针对初二学生,通过考试进入优质高中,完成初三及高中总共4年的学习。
在北京的中招7种方式中,存在多种选拔生源的方法,为何还要推行“集团校办学”呢?
原因在于,之前的“掐尖”往往是从其他学校的生源池中争夺,优质生源的供应每年不稳定,学校间为了在中考前锁定优秀学生,私下竞争激烈,明争暗斗…
DZ(指私下操作)年年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批评和反对,尤其在阳光招生政策更加严厉之后,学校的“掐尖”操作更加隐蔽,暗流涌动…